第490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裴淑英拿过木棍交给杨茵绛:“该你了。”

杨茵绛多少有点下不去手,朝丈夫道:“瑾儿年幼,不晓人事,还是免了吧。”

杨铭皱眉道:“念其年幼,况且刚才杨瑞已经替他顶了罪,就打三杖吧。”

杨茵绛挑了挑眉,站在原地没动静。

等了半晌,裴淑英觉得她不够麻利,一把夺过木棍,朝着儿子屁股上就是三棍子。

完了……杨瑾直接被打昏了,这下子裴淑英都懵了。

杨瑾才四岁。

长孙无忌哇的一声,扑到杨瑾身上痛哭。

“快传太医!”杨茵绛大急,赶忙抱起杨瑾就往寝宫跑。

……

傍晚,李世民下课后就来找杨瑞,因为他觉得杨瑞半途被带走,多半是偷东西的事情暴露了。

他完全没有想过,带走杨瑞的人为什么不把他也带走?

寝宫内,李世民目瞪口呆的望着偌大的床榻上,光屁股并排趴着的两个人,手心都在冒汗。

太狠了,竟然被打成这样?

杨瑞和杨瑾屁股上已经换了好几次药,没有原先那么疼了,刚才惨叫了一个时辰,已经没力气再说话了,两个小子脸对脸,大眼瞪小眼。

太医署治疗杖伤的药,非常灵验,因为他们医治最多的就是这个伤。

大隋责罚官员以及下人奴婢,无非两种,轻的挨杖,重的挨鞭,太医署专门有治疗这两种伤势的药物。

李世民哆哆嗦嗦的站着,也不敢吭气,更不敢抬头看杨铭他们一眼,毕竟主意都是他出的。

他现在也不知道,杨瑞他们把他卖了没有。

片刻后,杨铭朝他看来,淡淡道:

“这里没你什么事,你回你阿姐那里去吧,明日再过来照看杨瑞。”

够意思啊,看样子没有卖了我,李世民“嗯”了一声,蹑手蹑脚的退了出去。

瞧瞧,这才是干大事的,主动背锅的那都是傻子。

杨铭突然觉得,以偷东西的罪名这么惩戒儿子,仅仅为了让长孙无忌死心塌地,似乎有点大张旗鼓了。

大隋律关于偷窃的刑罚,是用来约束别人的,可不是用来约束一个可能承继大位的皇孙。

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嘛,看你偷什么东西。

杨广若是知道自己两个孙子仅仅是因为偷了一份地契,就挨这样的打,恐怕也会训斥杨铭。

像杨瑞和杨瑾这样的身份,注定了他俩长大以后必须做一个双面人,张口闭口仁义道德,背地里一个也不遵守。

谁让他们是自己的儿子呢?

杨铭突然觉得,教子一途,任重道远啊。

杨茵绛和裴淑英这下子都心疼了,杨铭专门把她们俩人叫出来,嘱咐道:

“不要心软,这对他们俩将来没有好处,地契的事情也不要再问了,阿云拿给长孙无忌吧。”

裴淑英点了点头。

长孙无忌的侍读身份被确定了,吏部那边也会备档,侍读没有品级,但是杨铭给他弄了一个八尉中最末的羽骑尉,从九品,属于是武散官,而李世民的秦王库直,品阶就高了,六品。

所以长孙无忌属于是品级最低,但是品级高的人见了他,都得给他好脸色。

就像领导身边的通讯员,人家还是临时工呢,但是谁敢给人家脸色呢?

他只要把杨瑞照顾好了,必定前程似锦。

第428章 巴蜀问题

这天的朝会,吏部递送上来一件有趣的奏报。

建安郡南安县城,一个叫何蛮的海师,每逢春天和秋天,天静风轻的时候,他朝海的对面望去,发现有绵延千里的烟雾之气,他认为海对面应该有人居住。

于是告诉了县令,县令告诉了郡守,郡守上报朝廷。

海师,就是熟悉海上航道、驾驶海船的人。

朝中官员,不乏见识高明之辈,别看有些人压根没去过多少地方,但是人家有书,从书里,人家就能知道很多事情。

苏威道:“此渔民口中所述,大约便是夷洲,东吴人氏沈莹所著《临海水土志》有记载,吴君孙权曾派卫温与诸葛直率兵登陆夷洲,岛上确实有夷民。”

建安郡属于福建,南安县就是福建泉州,跟福建隔了一片海的还能有谁呢?

但是建安郡没有水师,水师在江都,想要跨海需要江都调拨大型海船。

杨铭朝苏威笑道:“房国公在哪里见过《临海水土志》?”

苏威嘴角一抽,老实道:“臣家中所藏,不过却是誊本。”

杨铭又看向秘书监柳抃,道:“秘书省有没有?”

“没有,”柳抃摇头。

苏威赶紧主动道:“下晌臣会派人送至秘书省誊抄。”

有眼力,杨铭笑道:“既然孙权都去过,我大隋没理由不去,着令江都水师,拨船五十搜,交给襄阳骠骑将军周仲牟,从南安县出,以海师何蛮为向导,跨海求访异俗。”

兵部尚书段文振道:“海的对面究竟有没有夷岛,尚未可知,吴国久远,仅凭一些古籍似乎不足以确定。臣以为,先派遣三五艘船出海探访为宜。”

你不确定我确定,杨铭抬手道:“海东有倭国,海南当然也会有夷人所居,夷洲古地,汉时文献便有记载,不会错的,就这么定了。”

古代所有的知识,都来自于书籍,但是书籍被世家大族所垄断,几乎各家都收藏有大量的孤本,对于研究历史来说,意义非凡。

当下的大隋,你能知道多少,完全取决于你家里有多少书,因为别家的书你看不到,秘书省的你更看不到。

所以人们的所知所想,非常有局限性。

苏威要不是看过《临海水土志》,他也不知道。

而杨铭知道的知识,是后世将所有文献古籍统筹汇总之后的全方位详解,所以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,远超在座的各位,但是论心机城府,权谋手段,他就未必能斗得过这些人了。

台湾眼下叫流求国,这地方生活的夷民,就是几千年来陆陆续续从大陆泛海过去的,他们的基因等位与华南地区是完全一样的。

杨铭不可能不把流求拿下来,多大代价都得拿,当然了,也不需要多大代价。

周仲牟一直在襄阳,帮着杨铭经营着襄阳水师,这个任务交给他,杨铭是放心的,而周仲牟的父亲周罗睺,前几年也去世了,被送回九江老家安葬,周仲牟处于军中要职,自然被夺情。

五十条船,也就是大概两千多人,灭了流求不可能,但初步试探完全足够了。

杨广同志在张掖的招商引资,成效巨大,眼下已经有数不清的西域商队进入大兴,有的已经直接去了洛阳。

大隋历来卖给西方的货物,主要是粮食、纺织品和手工品。

其中丝、麻、茶、瓷器是大头,眼下大隋缺粮,而粮食又是战略资源,所以这次不卖。

那么大隋从西方买什么呢?牛、马、羊及皮、毛、肉、乳等畜牧业产品,两边基本上算是互补长短了,因为大隋是农耕文明,农耕最缺的就是可以代替劳动力的牲畜。

鸿胪寺这段时间最忙,因为他们要给入境的胡人办理通关文牒,好让他们可以去大隋各地收购商品。

而胡人的主要货币,是金银,所以大量的金银随之流入大隋,而大隋再用这些金银购买他们的东西。

因为华夏地大物博,资源丰富,所以大隋完全是贸易顺差,铁赚。

所以说,杨广这次西巡,杨铭压根就没有劝,因为他知道西巡的意义在哪里,这和修运河可不一样,一个是花钱,一个是赚钱。

大隋最牛逼的两种瓷器,是白釉瓷和绿瓷。

绿瓷其实就是青瓷,大隋青瓷工艺还没有唐朝那么牛逼,但是白釉瓷已经是登峰造极了。

这玩意杨铭有很多,一点不夸张说,后世烧出来的精品白釉,也就是这个水平了,高也高不到哪去。

瓷器这种东西很奇怪,古代很多精品佳作,后世依赖发达的科技竟然都烧不出来。

朝会结束之后,杨铭在东宫召见了一个人。

太府寺丞何稠,这个人是大隋最牛逼的瓷器专家。

“最大的白窑在哪?”杨铭请对方坐下后,问道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