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6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村庄内,遍地烟雾升腾,打铁的声音络绎不绝,非常刺耳。

大隋的冶炼工艺,非常落后,环境也差的一批,好在这里安置有太府寺的专业人员,早早开挖了下水渠,引污水排出村外,否则村子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。

杨铭所在的这个村庄,叫石门村,有炼炉十八个,因为所有矿石都出自一个矿窑,所以一个村庄单独可称之为一个炼窑。

每个矿场出来的矿石材质都是不一样的,不能混搭使用,所以一个村的炼窑,用的是一个矿场的铁矿,不能更换其他矿石。

这里营房遍布,都是工人们的居住之所,本来不大的村庄,眼下人口飙升,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,卖什么的都有,包括卖身的。

云定兴做为专家,陪同在杨铭左右,为杨铭介绍着整个冶炼锻造的工艺步骤,其中,杨铭就在一座冶炼棚内,见到了来自山东的工匠,用的就是北齐綦毋怀文的灌钢技术。

双液淬火法外加只能用栗炭烧窑。

栗炭就是栗树烧成的木炭,用这玩意起火,火中杂质较少,不易污染铁质。

其实这里面,主要是对一些化学元素的规避和应用,具体到底是什么,杨铭也不懂。

于是他在独孤怀恩和云定兴等人的陪同下,亲自观摩了一场冶炼过程,几十个最好的工匠,手脚不停,满身大汗,仔细的操作着。

烧铁鼓风,大棚内的温度瞬间就升起来了,杨铭也是一身大汗。

月落日升,工匠们扒开炉底,然后一团像棉花般的火红色铁渣缓慢的流了出来,这就叫块炼铁了。

大隋的冶炼炉都不大,一人多高,所以鼓风效果差,熔点也提不上去,所以烧不出铁水来,只能烧出块炼铁,就是眼下这个棉花状的铁渣。

接下来就是淬火冷却,它是柔软的,你拿不起来,必须冷却一下,让其稍微硬一点,而淬火冷却,也可以排除铁渣内的一些杂质。

冷却是非常消耗的时间的,大概一个时辰后,三名工匠拿着铁钳将其夹起,然后放在锻台上,叮叮当当的开始锻打。

正所谓打铁趁热,只有这个时候,你才能将一个铁块,经过不停的锻打,锻造成你需要的形状,这可是功夫活啊,非常消耗时间和体力。

又过了两半时辰,一柄刀身打成了,这个时候,铁刀内部结构已经定型,可以直接入水冷却,嗤的一声,整个大棚内被烟雾所充斥。

刀柄都是木制的,上面锁有铁环,为的是防止木柄开裂与紧固刀身。

至于开刃,就简单了,不是啥技术活。

一把刀就是这样做成的,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杨铭只觉这样的工艺太落后了,怪不得阎毗快愁死了,这种产量,何年何月才能配装百万大军啊?

要知道单是一副甲胄,就需要几十个工匠日夜不停的干一个月才能完成。

杨铭觉得自己这次的河东之行,恐怕要呆很久了。

第459章 新型高炉

大隋的冶炼工艺,真的有杨铭在石门村见到的这样落后吗?

不是,远远不是。

实际上大隋的工艺,皆传承至南北朝,铸铁技术和碳炼钢技术已经成熟,是完全可以造出精品的。

杨铭昨天见到的工艺,刀身在反复锻打之后,挤出其中杂质,改善刀身质地,然后再反复扔进炭火中加热,从而使碳元素渗入刀体,增加其硬度,这就叫碳炼钢。

碳炼钢是目前大隋军中最普遍的兵器材质,民间工具器械也都是碳炼钢。

而铸铁技术,就是起高炉,烧成铁水倒入模具,因为铸铁硬而脆,不能锻打,所以只能做成铸件和连接件。

那么真正的精品是什么呢?

就是铸铁技术与碳炼钢技术结合,生铁与熟铁的熔合,这就是灌钢了。

这玩意是不可能量产的,一柄真正的灌钢宝刀,极为耗费功夫,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做不成。

真正的利器,很多都是供应贵族们的,哪怕人家是为了做陪葬品,那也得是精品,但是普通士卒想要拥有一把灌钢做成的宝刀,那是痴人说梦。

所以眼下的闻喜炼窑,有一多半的炼炉,出产的都是工艺最落后的碳炼钢。

石门村隔壁的裴庄,就是起的高炉,烧成的铁水就是生铁,将生铁液浇灌在烧制后的熟铁当中,两者熔合,形成高碳钢,这就是精品了。

独孤怀恩在裴庄设置的高炉,专门就是用来打造精品的,这么久过去了,灌钢兵器加起来,不过才一百来件,甲胄二十来副。

他这是把这里当做试验场了,只求精,不求量。

但是眼下军中缺的是量,而且缺口非常巨大的量。

杨铭又相继在几个村庄巡视一遍后,发现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,除了裴庄在起高炉烧生铁外,其它炼窑都在烧碳炼钢,这玩意做成的兵器,是非常容易损耗的,基本上砍几副甲,刀身就快承受不住了,总不能让将士们空着手杀敌吧?

于是杨铭打算开辟一个新的场地,将所有工艺都整合起来,形成一个庞大的生产流水线。

设置厂房,首先要选址,厂址周边必须有水,因为要借助水力。

裴庄就是最好的地方,庄子外面七八里的地方,就是黄河的支流涑水河。

于是杨铭带着人浩浩荡荡前往涑水河边,开辟新址。

新址选定之后,就是绘制厂房图纸,这需要所有大工匠都参与进来。

太府寺派在这里的工匠有十一人,独孤怀恩手底下有三十多人,裴家也出了二十人,组成了闻喜冶炼专家组。

这些人都是经验丰富、手艺精湛,精通冶炼技术的高级工匠。

古代的工匠师傅们,都有徒弟,他们的徒弟要么是自家儿孙,要么是亲朋好友家的晚辈,一般是不会收外人的。

毕竟这是吃饭的手艺,关系不到位,是不会传艺的。

六十多个高级工匠下面,单是徒弟就要四五百号人,这些人可都是宝贝。

杨铭将这些工匠们全都召集起来,于闻喜县衙大堂,商议厂房动工事宜。

直到眼下,基本所有工匠们都对杨铭满肚子怨言,觉得这位太子简直是在乱弹琴,你才来几天,就打算废除眼下的所有炼窑,重开新场,你这是跟我们闹着玩呢?

独孤怀恩更是不停的唠叨,阴阳怪气的说着些埋怨话,被杨铭训斥一句后,一脸不服的闭嘴了。

当杨铭蹲下身子,在大堂内铺设的一副空白油纸上开始左描右画的时候,在场的所有人就知道,事情不简单了。

云定兴起初也是满腹牢骚,但是他又不敢说出来,毕竟炼窑是人家的,而人家又是太子,我算哪根葱啊给人家提意见?

眼下的他,正聚精会神的盯着地面的图纸,眼睛一眨都不眨。

杨铭先是简单的绘制了第一步,随后抬头朝众人解释道:

“首先要在炼场外面开辟出一块平地,用来堆积、筛选、粉碎矿石,然后在旁边设置十余座低炉,用来烧制精铁。”

接着,杨铭又指着图纸上一个位置道:“这个地方要起高炉,用来将精铁化水,咱们眼下的高炉材质不好,火候掌握不当极易崩塌,你们尽快收集一些画眉石、硅石、松油、火油,多多益善,其中火油,我会跟永富公(窦庆)打个招呼,让他调拨一些,其它的东西也不难找,孤要用这些东西改造炉体。”

炼炉必须要耐高温才能烧制出铁水,炉体承受不住温度崩塌,是因为材质问题,大隋的高炉,经常出现炉体崩塌的情况,就是材质不行,一旦崩塌基本就会死人。

而起高炉为的是提供风力,只要供氧足够,便可助涨火势,温度自然也就起来了。

还需改善鼓风设备,有助于迅速提温。

太府寺何彦愣道:

“敢问太子,您这套法子,是从哪看来的?”

杨铭道:“不要多问,按我说的这些材料,立即去收集。”

何彦心知人家不肯说,他是问不出来的,于是点了点头,吩咐手下立即着手张罗太子开具的这些材料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