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0页(1 / 1)
('
而他们几个认为,不需要再改了。争不了帅位,那就争将位,裴矩又道:“臣以为,李靖、杨义臣、张定和,皆为先锋勇将,攻坚需以利器,荆元恒、辛世雄、赵孝才三人,经验尚浅,不如李、杨、张。”这三个人领兵打仗,确实不行,因为他们三个是杨广晋王府的老人,确实跟着杨广南下灭陈了,但他们当时只是晋王府属官,没有统兵作战,确实经验欠缺,但是忠心可嘉啊。荆元恒眼下是右备身府大将军,以前是杨暕,杨暕被撸了之后,他接任了。辛世雄和赵孝才,是左骁卫的两位将军,其中辛世雄接的是长孙晟留下来的位置,长孙晟那时候去接史万岁留下的左屯卫,长孙晟死后,左屯卫现在是杨浩。裴矩也是胆子大,直接顺着太子的意思,要换皇帝的人,看似冒险,实际上有一个好处,就是会让别人觉得,他是真心在为远征考虑。因为这三个关系户,打仗是真不行,有些事情可以让一片赤诚的忠臣去做,但有些事情,他们做不了,因为没有那个能力。这三个人放在大军里,其实就是皇帝微操前锋军的手段,因为这三个人代表他的意思,宇文述也得顾忌着点。说白了,此番征讨高句丽,是杨广说了算,宇文述算是半个傀儡。所以,宇文述也希望换掉这三个人,这就是杨铭的厉害之处了,只不过杨铭没有想到,宇文述会是宇文求败。裴矩这番话,别人就不敢搭茬了,毕竟这是直接左右皇帝的用人。杨广也不方便直接回答,毕竟这三个人,资历确实不行。他不出面,有人会出面,就是荆元恒了。“裴公的意思,我这个右备身府大将军的位置,应该让给李、杨、张其中一人?”裴矩笑道:“大将军多虑了,你的职责应以保卫陛下为重,沙场用命之事,还是交给李靖他们三人为好,保卫陛下比任何事情都重要,大将军自是当仁不让。”崔弘升十分罕见的,也站出来道:“李、张、杨三人,擅攻坚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,高句丽已于辽东兴建长城防御,构筑城池,以逸待劳,我大军北上征讨,先期必然是攻坚之战,臣以为,当用李靖合适,在京师时,臣曾与李靖探讨兵书,此人精于用兵之道,启蒙于韩擒虎、韩僧寿、韩洪兄弟,从师于楚国公,假以时日,必是统帅之才,此人应委以重任。”一听到夸李靖,杨约自然是会站出来捧捧场:“药师之兵道,博采众家之长,兄长杨素在世时,曾指着座下椅子对其道:汝终当得此位,就连牛公,初见李靖时,不也称其为王佐之才吗?”牛弘点了点头,看向杨广道:“确实如此,此人于兵法一道,确实已有宗师之姿,此番远征,也是个历练机会,臣以为,不妨就让他去吧。”你们都把这个人夸上天了,我不用是不是都不行了?杨广皱眉道:“将李靖召来洛阳,朕要亲自问话,至于另外两人,再议吧。”杨广肯定不愿意把三个自己人都给换掉,但是这么多人反对,他也不好坚持,毕竟大家的理由很充分。军功不够确实是个硬伤,他再独断,也不能在军国大事上跟群臣对着干,毕竟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,都想赢。下了朝会后的杨广,心里有点不高兴,他是在纳闷,老三到底想要干什么?有什么事情不能给朕写信,非要在朝会上说?但是当他从内侍高野那里得知,太子确实有信,是昨晚送到的,于是杨广迫不及待的打开信封。信上的前段内容,是吹捧,意思是攻灭高句丽乃不世之功,可为父皇之雄图霸业再添浓厚一笔,千秋万代供后人称颂,字里行间都在凸显着一个意思,那就是灭高句丽,而不是招降。接下来就是提慰抚使的事情了,杨铭觉得既然是攻灭番邦,不宜设置此位,容易对统帅形成制约,使前方用兵出现问题,等到将来大军将平壤团团包围,敌军无再战之力,那时招降方为合适时机。意思是你可以装逼,但是要分时候。然后杨铭还提了一句:陛下亲征,虽万全之局,然史书累累,以寡胜多着,不胜枚举,虽无可能,然万一战败,大隋难承其重,儿臣恳请父皇三思。而信的末尾,杨铭奏请李靖为行军总管,领步骑共四万人,为突破辽东之先锋军。杨广合上信封,皱眉沉思。他最怕的,其实就是战败,虽然他觉得可能性微乎其微,但是信中杨铭用词故意恐吓,着实让他担心了好一阵子。当然,也就是一阵子,事后杨广觉得,我百万大军,怎么败?朕想败都败不了。“谨小慎微,瞻前顾后,这是长处,但有时是会误事的,”杨广喃喃自语。儿子以奏疏形式,建议换帅换将,说明他此意坚决,而以家书形式建议取消慰抚使,这是不愿在朝会上当着众人面反对自己的决策。毕竟将领人选,是宇文述顺着他的心意挑选的,但是慰抚使,可完全是他自己的主意。招降还是不招降?杨广沉默许久后,朝高野道:“召苏威、牛弘、虞世基、丘和、郭衍、段达、李浑、段文振、卫玄入殿,朕有要事相商。”……身在河东的杨铭,得知李靖被召往洛阳这一消息后,瞬间大喜。只要李靖能顺利领军,这场仗就好打了。于是他给李靖写信,令其前往洛阳时,先来河东与他见面,因为杨铭有一些事情需要交代。毕竟一征高句丽,到底是怎么败的,杨铭知道,但是该怎么胜,就要看李靖的了。独孤白楼已经来了,当她见到独孤凤儿眼下的模样时,就知道该怎么做了。她是懂房事的,虽然她没有实践过,但是杨勇和元珍,杨广和萧后,杨俊和崔氏,杨秀和长孙氏、杨谅和豆卢氏的新婚夜,都是她在独孤伽罗的授意下,全程负责安排的。因为独孤伽罗要让儿媳妇们懂得,怎么取悦自己的丈夫。可惜的是,五个儿媳里面,有两个出了岔子。第470章 谁赞成谁反对“朕于九军之中,设慰抚使,诸卿怎么看?”杨广于殿内问道。左御卫大将军丘和第一个道:“臣以为合适,我百万雄师一至,高句丽必然望风而逃,若有慰抚使前往招降,可使其早早归附,减少金戈之事,省却不少麻烦。”他这个人,以前不是这样的,开皇年间也是一个中正不阿的好官。丘和本姓丘敦氏,是鲜卑族,家族从西魏开始,就是官宦之家,入隋后,先后任三地太守,政绩颇显,但是随着杨广即位之后,丘和一下子就变了,变成了一个擅逢迎阿谀的狡猾之人。其实就是见风使舵,杨坚和杨广,这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,他现在是给人家杨广干呢,自然要顺着杨广来。果然,杨广听完之后,笑道:“卿知朕也,高句丽终究是一隅之小邦,可曾见过百万雄师?届时我隋军旌旗数百里,金戈之盛,军威之壮,古今未有也,朕若是高元,见此形状,亦降之。”可惜你不是高元,人家不降。丘和连忙赔笑附和。除了他之外,还有一个人,支持设置慰抚使,那就是兵部尚书段文振,这个人也是鲜卑人,做过杨坚的属官,今年快七十了。历史上,他就是死在一征高句丽的路上,不是被打死的,是路上染病死的。他之所支持,是因为百万大军之军需,都归兵部调配,他算了笔账,粮食不够吃,军械不够用,人力难征调,国家耗费过巨,种种问题就摆在兵部大堂的桌案上,当然了,皇帝这里自然也有一份,但是皇帝不当回事。在他看来,如果高句丽能够早早的投降,大军后勤之巨大缺口,便不存在了,早早班师,有利于消除这些隐患弊端,否则战事如果陷入胶着,旷日持久的话,最先暴露问题的,是大隋。 ', ' ')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