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1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于是他令薛祚亲领六千精锐步卒,往北去了。

燕州城部、石台子部,加上隋军的纥豆陵部、薛祚部、黄世郎部,五军的混战,在辽东以北、武厉逻城以南的沼泽地干上了。

武厉逻城又叫新城,是高句丽最北仅次于辽东城、扶余城的第三大城,位于高尔山上,周边是辽泽,道路泥泞,遍布芦溏。

这里整整有二十七座山城,总兵力三万。

李靖也是顾虑到,宇文化及方向,一旦吸引到武厉逻的敌军南下,会拖延吐万绪打辽东的时间。

正常来说,只要宇文化及布好防线,别说是燕州和石台子,就是武厉逻城大军南下,也能挡上一挡。

谁知道会是这样?

你爹也是我大隋威名赫赫的大将了,你怎么这么不堪?

这里的军情,自然是要禀报给皇帝的,谁禀报最合适呢?自然是慰抚使宇文静礼。

“化及防线崩溃,致使敌军南下,李靖不得已,令薛祚领军御敌,否则吐万绪主力为敌所扰,不得攻城……”

一封这样的奏报,被紧急送往后方。

杨广将这封军报撕的粉碎,一脚踢翻了面前的长几,大骂道:

“废物!”

杨约和裴矩对视一眼,也开始跟着各种数落化及的不是。

“传朕旨意,缮国公李景,接替宇文化及,为盖马道行军总管,待到击退敌军,重新构筑防线。”

众臣顿时愣住了,杨约也有点懵。

我骂化及,是希望你秋后算账,可不是希望是临战换将啊,这不合适吧?

杨广就是这样,你千万别让他知道你败了,否则人家就要亲自指挥了。

于是缮国公李景被叫来了,杨广亲自指点他部署防线。

李景头都大了,我一把岁数了,跟着你是来是旅游的,怎么还得上前线啊?

第504章 五女山城

武厉逻城,也就是沈阳市新民县。

这里一半属于辽河冲积平原,一半属于辽泽低洼区,水道纵横,湖泊遍布,随处可见芦苇丛。

五军的大混战,就是在这一片遍地芦苇荡的低洼区域展开,战事绵延数十里。

薛祚的六千步卒,这是唯一的精炼部队,一入战场,那便是横着走,敌军莫不能挡,纥豆陵部、黄世郎部嫉妒的都快吐血了。

至于宇文化及,他没有过来,因为武厉逻城的高句丽援军南下了,他必须再次于低洼沼泽以北的平原构筑防线,阻挡这支敌军南下。

结果就形成这样一个局面,身处旋涡中心的辽东城,没有打起来,周边反而打的热火朝天。

辽东城的防卫大将,是高元的亲弟弟高建武,涓奴部褥萨,也叫西部大人。

但是他不在辽东城,他在五女山山城,因为辽东城容易被围,所以辽东防线的指挥部,在五女山上。

这个人相当能打,也是历史上,高元之后的下一任高句丽王,不过他不是死在唐朝手里,而是死在高句丽的一代权臣渊盖苏文手上。

韦云起主攻辽东以东的五女山,下古城、高俭地等山城,打的一点都不顺利,因为这些城池,都在山上。

上山实在是太难了。

“这些杂种蛮夷,缩在山上不出,沿着山势布置有数条城垣,实在是没法打啊,”亚将柳冬抱怨道。

山脚下临时搭建的营帐中,韦云起不断消化着前方战报,脸色凝重道:

“等风吧,这一带应该是刮的西南风,等风一到,就放火烧山。”

高句丽设置在山上的山城,外围有一圈一圈的城垣,其实也就是青石垒筑起来的低矮防线,城垣以内,林木被砍伐殆尽,就是怕你放火。

但如果有西南风相助,山脚下一旦点火,风势会将浓烟往山顶上吹,但是也有一个弊端,那就是山中的风,因为地形原因,它是乱窜的,运气不好的话,还会烧到自己。

所以韦云起点火之后,他得跑远一点。

山火发生之后,真正被烧死的其实没有多少,大多是被呛死的,不要小看山火的浓烟,只要你处在顶风位置,躲都躲不了,一会功夫就能被呛晕,然后窒息而死。

那股子热浪,都能把你烤死。

不过放火这种手段,比较残忍,毕竟高句丽山城里面不是只有兵,也有老百姓,属于是通杀了。

韦云起上不去山,只能下令大军后撤,部署在每一条出山之路,卡好关口,以防敌军突围。

等了两天,这天上午,风来了,于是韦云起下令放火烧山,点火之后,立即下令大军后撤了十几里。

眼下是四月,林木草茎正处在复苏阶段,水分匮乏,极易被点燃,一旦起火就是燎原之势。

而且山火是很难控制的,别看韦云起撤出了十几里,情况不对,他还得往后撤。

随着火势一起,包括五女山城在内的所有山城,士兵全部出动,他们不是要灭火,而是趁着火势还不大的时候,赶紧跑。

往哪跑?往韦云起这里跑。

城中百姓,则是沿着山路往南边撤走。

五女山的大决战,被韦云起的一把火给点燃了,而韦云起并不知道,高建武在这里。

而在辽河平原,宇文化及与武厉逻城的南下大军,也干起来了。

这时候的李景,刚刚抵达三佛寨,从李靖这里获知了前方军情。

“一团糟啊,简直是一团糟,”李景也是陇西李,前兵部尚书李圆通的爹,跟李渊一样,是十六国时期,西凉君主李暠的后代。

历史上,李景这一支是绝对没问题的,陇西李的正统后裔,李渊那一支就够呛了。

不过当今的大隋,李渊的血统问题,并没有问题。

李景六十岁的人了,杨广把人家派到前线来了,虽然这个人不失为大隋一代名将,但是毕竟年纪大了。

李靖在他面前,是晚辈中的晚辈。

“其实不算乱,武厉逻城是早晚都会南下帮忙的,只是来的早了一些,主要是因为化及的防线出了问题。”

李景打量着地图,皱眉道:“平原构筑防线,本就不易,化及兵败,也不全都是错,但是眼下陛下让我接替化及,这个苦差就落到老夫头上了。”

李靖赶忙道:“此时不宜去接,前方正在交战,要接也是等到形势明朗,段总管打扶余城的大军,就快到了,等他们渡河往北,武厉逻城的威胁,便不足道哉,族父还是在此静观其变。”

“我来的时候,段文振的先锋大军,已经准备渡河了,”李景沉声道:“我便随他这一路北上,看形势,再决定接手时机。”

“应该如此,”李靖微笑点头。

武厉逻城,处在段文振部北上扶余的必经之路,他和张谨的任务,就是打武厉逻城和扶余城,总兵力是六万三千人。

张谨,是左备身府大将军,他肯定带不走左备身府,而是杨铭早前的右候卫以及丘和的左御卫。

右候卫麾下两个将军是王士隆和杨恭道。

王士隆去了西南行台做尚书右仆射,而右候卫有一半兵马驻扎在汉川郡首府南郑县,负责盯着巴蜀,接了王士隆班的,是史万宝。

而眼下的右侯卫大将军,是秦王杨瑞。

……

身在京师的杨铭,也一直在关注着前线的战事,不过因为距离太过遥远,他这边眼下,只知道浮桥搭起来了。

浮桥搭起来,他就安了一半的心。

每天主持完朝会,杨铭还会在东宫主持小朝会,整个人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,皇城内,各部官员来来往往,脚步匆匆,都在心焦着前线战事。

“崔谓那边有没有消息了?”承恩殿,杨铭坐在主位上,一脸困意道。

元文都摇头道:“还没有,算算时间,不论顺利与否,他应该已经离开岭南,他肯定会提前派人经驿站传递消息,不出半月,我们就能知晓情况。”

杨铭点了点头,道:“山东今天也没有新的消息,不知张须陀那边怎么样了,通知驿站加派驿卒,山东往京师的军情传递,再快一点。”

“我这就去安排,”杜如晦起身就走。

杨铭这边,也是一屁股的麻烦事,山东那边已经乱了,河北也快了,因为从前线不断有民夫逃回来,都跑这两个地方了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