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2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“有个屁的心,”杨铭沉声道:“你当鱼俱罗是什么人?独孤公若在,他还惧怕三分,如今高家在鱼俱罗眼里,能有多大分量?就是因为他们有平叛之功,鱼俱罗更想用。”

崔君肃道:“这么说,臣没有必要与许国公提了?”

杨铭点了点头:“还提什么?这是自找麻烦,盛道不类独孤公啊,他连独孤公十成之一的手腕都没有。”

华夏古代的亲戚关系,是非常看重的,跟后世可不一样。

因为大家是利益共同体,不像后世那样小时候在一起,长大了各奔东西,慢慢就断了联系,古代以其特有的地域局限性,一个地方的家族,其凝聚力是非常可怕的。

小一辈的那就是从小一起长大,被灌输家规之后,具有很强的守内和排外。

打个比方,在河东,你只要是姓裴、薛、柳,犯了事,官府都不会把你怎么样,就算你是街边一个卖烧饼的。

因为你往上倒腾三代,很可能就连到主枝上面了,而大家族也是要面子的,就算是我的穷亲戚,我也不能看他被欺负。

所以会有郡望这个词。

杨铭就从杨茵绛口中,听说过她们家祭祖的事情,弘农一个郡,她们家祭祖的时候能来四万人,这是什么概念?

杨铭他们家也是认的弘农杨,但是祭祖的时候是在太庙。

渤海高氏现在是什么情况呢?本来这个家族已经落魄了,但是北齐高欢、大隋高颎并入了这一支,导致在河北山东地区,渤海高氏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氏族集团。

至于高欢和高颎祖上到底是不是渤海高,说不清楚,但是历史上,这两人确实成功并进去了,高家也乐意人家并进来,这叫沾光。

因为高家的祖上还没有人家这两人牛逼呢。

高盛道这个人,杨铭还是了解的,高颎在世时曾不止一次说过,他这个长子,五品官就算是做到头了,再往上走会出事。

因为人太良善了,还有点迂腐,说白点就是个老实人。

杨铭也是奇了怪了,高颎和杨素叱咤风云,英雄盖世,都是继承人不太行。

或许是当爹的对儿子要求太高,束缚过重,以至于走偏了。

英雄自古出炼狱,杨玄感和高盛道没有他们爹那样精彩的人生经历,想成大气候,确实很艰难。

李渊这一次又去了山西,而且成为太原留守。

杨铭越来越觉得,事情越发微妙起来,玄感去了他造反时候的位置,李渊也去了。

幸好建成在京师,李渊可不会抛弃他的长子,而杨铭一直有派人盯着唐国公府,没有他的允许,绝不能让建成离开京师一步。

李靖和杨玄挺回来了,第一时间便去了东宫报到。

“听说大哥已经去了洛阳,还带走了二哥他们,怎么越混越回去了,去做押粮官?”杨玄挺这句话,可不是跟杨铭说的,而是他的侄女杨茵绛。

杨茵绛平时埋汰她爹次数太多,以至于玄挺也跟着开始埋汰了,当然,当着玄感的面他不敢。

杨茵绛笑道:“是陛下的安排,叫做陕东道大司马。”

意思就是陕西东面的后勤总司令。

“官名听起来挺唬人,还不就是个押粮官?”杨玄挺哈哈笑道。

屋子里都是自己人,说话也都放得开,杨铭笑道:“习惯成自然,我发现你现在总是在私底下挖苦玄感,小心哪天在他面前说漏嘴。”

“不会不会,”玄挺嘿嘿笑道,说着,脸色顿时黯然:“只是父亲年老,此番随军出征,恐受不了颠簸。”

杨茵绛也是叹息道:“叔公执意如此,又是陛下旨意,无可奈何。”

一旁的李靖道:“当世单论兵道之谋略,杨公不输他人,有他从旁辅佐,宇文述不会像高句丽那样乱来,西路与中路军,为我北征之主力,突厥地域辽阔,却无险可守,只要突破其外围防线,进入王庭,此战可定,杨公素来熟悉突厥事宜,他为中路主力之长史,实为不二人选。”

杨约的本事,实际上是被杨素给遮盖了,他小时候从树上摔下来,摔坏了命根子,以至于不能生育,所以才全力辅佐兄长杨素,建立丰功伟业。

如果杨约的命根子没事,那么这个人,就是一个可以和杨素并驾齐驱的,国公级人物。

杨约一直以来,都是杨素背后的那个狗头军师。

杨铭笑道:“这一次我不让药师和定方出征,你们俩可不要有什么意见?”

苏烈赶忙道:“我儿子还小,殿下不让我去,实是正中卑职下怀。”

李靖也点了点头:“去年一场大战,已是步步维艰,臣说句自嘲的话,没点日子修养,我都不敢上战场。”

杨铭笑了笑,看向玄挺和元庆,道:“你们俩想不想去?”

杨元庆抢答道:“如果不是行军总管,我就不去。”

“行军总管还轮不到你,”杨茵绛道。

杨元庆接茬道:“所以我不去。”

杨玄挺耷拉着脑袋道:“父亲给我留信了,他不让我去。”

杨约的意思很明了了,你是我的嗣子,我家业的继承人,我已经去了,你就不能再去了。

万一两人都死了,我辛苦一辈子攒下的家产,就便宜玄感了。

人这辈子最怕的,就是一个万一。

因为万一,代表不可预见、出人意料的事物。

第644章 苛捐杂税

崔弘升带着三万人离开高昌之后,驻守在张掖郡,因为他身上有一个任务,盯着点西域。

大隋北征之后,西突厥要是在背后来那么一下,那可不是开玩笑的。

西突厥虽然遭遇大败,损失惨重,但也因为败的太狠,所以与他一起的薛延陀部和铁勒部,依附的更紧了。

统叶护是个牛逼人,逃回突厥之后,他很快便在众部落的推举下,出任新可汗。

历史上,统叶护就是整个西突厥的巅峰,版图之大超越前代,乃有史以来西突厥权势最大的首领。

他返回三弥山之后,第一件事情就是将牙帐从三弥山迁徙往千泉城(吉尔吉斯斯坦境内),他是担心大隋接着干他,毕竟三弥山,就是今新疆库车县北哈尔克山,距离大隋比较近。

这个态度,大隋这边是很满意的,而且统叶护也继续向大隋俯首称臣,派人将用来交换契苾歌楞的两万匹马送到了大隋边境,还有一些贡品。

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态度转换,脆弱的一批,今天我能称臣,明天我就能翻脸,还是那句话,非我族类其心必异。

朝廷派出使者韦节、副使者崔仪,出使西突厥,以期安抚对方。

毕竟大隋这边的动静,人家估摸着也知道了,其中这个崔仪就是契苾歌楞的汉人军师崔禛的幺弟,崔禛现在混起来了,已经归入统叶护帐下,成了人家的军师,因为去年那场关中大战,崔禛曾经谏言打到武威就不能再往前了,否则大军战线拉长,只有等死的份。

射匮那时候不听,觉得自己和始毕五十多万人,兵强马壮,直入关中拿下大兴不在话下。

殊不知李靖故意把他们往里面引。

“河西诸郡,单是供应崔弘升,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,不能再从那里征调粮食了,”崔仲方在朝会上反驳宇文述道。

宇文述也是没招啊,粮食缺口太大,全指望江南和河南,也不切实际,关中他又不敢征,只能惦记河西了。

然后呢,宇文述刚反驳了一句,崔仲方立马不吭声了。

明摆着人家崔仲方就是表个态,但没有打算争取,意思是告诉别人,你们看,我是不同意的,但是我拗不过宇文述。

杨约和杨玄感已经都走了,宇文述其实也差不多了,他就等着解决完河西的事情,就会启程往洛阳,毕竟东都是整个北征的调度中心。

而于仲文呢,回来了,只听他道:

“左右翊卫,我可是都带回来了,加上关中征调的卫士,大约十二万兵马,需要多少粮食和民夫,你得把事情给我办完再走。”

人家是西路军行军大总管,我只管打仗,但是我打仗需要的东西,你们得给我准备全乎了,不然我可不干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