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他摸了摸身上装满钱币的包袱,见没有出问题,这才松了口气。

“吓死人了。”

他此次蒙秦王相召来咸阳,把之前得到的赏金也带上了,想着顺路买东西。

毕竟秦法严格,普通庶民只能在乡里活动,不得随意走动。

想要进城逛街买东西,都得向里典打报告,走的地方越远,就得向越高级的官吏请求批准。得到批准后被发下相应的传符,才能出门。

赵佗若是不趁着来咸阳的机会把物品买足,以后就算有钱也找不到地方买。

他很快来到咸阳最热闹的集市处。

与后世的商业街沿街叫卖不同,秦国的市集有专门规划的场所。

集市除了大门外,周围有市墙环绕,将其封闭起来,并且有专门管理的官员。

咸阳,帝都所在,集市的规模很大。

走过有官吏站岗的市亭,进入市场大门,赵佗眼前豁然一亮。

一个个摊位上摆放着各种销售的物品,从古朴的陶碗、陶豆,到有着美丽花纹的各式漆器。再到平日家中使用的食案、木几、榻等家具,以及农业上少不了的犁、耒、耜、钁(jué)、臿(chā)等等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贩卖的农业用具,基本都是铁制。

当然,这偌大的集市中,自然少不了赵佗想要购置的衣物鞋履。

赵佗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,很快就找到了好几家卖衣物的摊位。

“君子,快来我这里看看,我这里的衣裳最好了。”

“君子,别听他胡说。我的衣服才是最好的,你看看这布,穿在身上不会硌的疼。”

“君子,看我这个绔,这个是我家小君亲手做的,穿着绝对舒服。”

……

商家们各展所长,想要做成赵佗这笔生意。

赵佗在每家摊位前都看了下,最后还是摇摇头离去。

并不是他怕被这些商贩宰。

《秦律·金布律》规定,市场上卖东西,只要价值超过一钱,就必须要在物品上用木签标上价格。类似于后世的价格标签,明码标价,童叟无欺。

而且这价格也不是乱标的,不会像后世那种标上三位数、四位数,动辄998、1888,然后各种大甩卖大清仓。一顿打折猛如虎,最后花了95。

市场有专门管理的吏员,若是发现有人哄抬价格,引起市场骚乱,当场就会将其拿下。

赵佗之所以不在这几个摊位买,最主要还是这几个摊位都是私人摆设,所卖的东西质量参差不齐,不算太好,而他想要买更贵,保暖效果更好的衣服。

赵佗很有钱!

多有钱?

可以说在平民阶层里,现在的赵佗就是大富豪的级别。

他之前告奸立功,除了赐爵三级外,更有大量金钱的奖赏。

金,十镒。

这是什么概念?

秦国认可的货币共有三等。

黄金为上币,以镒为名。

布为中币,长八尺宽二尺五寸的布可以换算成11钱。

铜钱则为下币,文曰半两。

黄金与铜钱如何换算?

黄金一两可折合为576铜钱。

而一镒等于24两。

所以一镒金就是13824钱。

赵佗手上的十镒金,换算下来就是138240钱!

这个数字,换成甲胄都能有上百套。

若是换成粮食……

第三十三章 :购物

现在的赵佗,身上有一级爵位,家里有两百亩农田,还有价值相当于十几万铜钱的黄金,可以说是财大气粗。

他一路在集市中穿梭,挑挑拣拣,最终在一处官营的店铺里找到了想要的衣服。

虽然看店的胖商人摆着张死人脸发呆,货物的价格也要比私人小贩卖的贵,但毕竟是秦国官营,经过了层层检验,有质量上的保证。

冬衣厚实保暖,里面的单衣布料轻薄,鞋履更是加厚的底,走在地上十分舒坦。

赵佗之前已将一块金饼换成了铜钱,这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,直接按照木签上的标价给钱。

他给自己买的加厚版冬衣花掉了200钱,两件舒适单衣共180钱,一双厚底鞋和一双靴子花了150钱,还有下面穿的绔和下裳也选的是好材料花掉了120钱左右。

赵佗还顺带买了300钱的丝绸,准备自己回去改制几条内裤出来。

他已经受够了这该死的开裆裤生活。

不管是走路运动还是和人交际都得小心翼翼,特别是在这大冬天的,敞着裆部真的不好过。

不过他这段时间也明白了,为什么先秦的人都穿开裆裤。

并不是说这时代没人发明合裆裤,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就已经弄出了这种东西,但也只限于骑射的士兵使用,并未普及开。

不仅是因为布料珍贵,可以拿来当钱用。更重要的一点,就是这时代的纺织技术还不行。

普通麻布衣服很粗糙,穿在外面还行,若是用这种材料来打底,特别是在下身部位,要不了多久就能磨破皮,所以大多数人宁愿光着都行。

有资格和财力穿丝绢制品的贵族,他们基本都是着深衣,既保暖又护住隐私,且符合礼制,让他们对合裆裤并无需求。

而且在纸没有发明出来之前,穿开裆裤也有相应的好处。

赵佗不仅给自己添置了一身行头,也给呆在家里的横买了不少衣物,花掉了500钱左右。

开始还板着脸的店主,眼见赵佗这小小公士竟如此财大气粗,也来了精神,带着热情诚挚的笑容接待,帮赵佗挑选的物品打包好。

赵佗数出相应的半两钱,放在店前的木案上,拿上打包好的东西,准备转身离去。

“君子,别急走,请等一下,我还没有放钱!”

胖商人突然叫停赵佗。

赵佗愣了下,这才想起按关市律的规定,官营的店铺在收到钱之后,必须当着客人的面,把钱放进相应缿(xiàng)里面,这样可以防止他们中饱私囊。

赵佗回身,看着面前的胖子伸着肥厚的指头,捏着一枚枚铜钱丢进瓦罐中,丢一枚,嘴里还会数一声。

赵佗无奈的等了他半天,才把钱全都给收进了瓦罐里。

但事情还没完,钱货清点清楚后,胖商人又在一块木板上写明这次的交易物品种类、数量和价钱,最后将这木板锯成两半,把其中一半递给赵佗。

“这是君子的券,还请拿好。”

赵佗看着手中带锯齿的木块,有种前世去超市购物的感觉。

这大概是最早的购物小票了。

秦法有规定,凡是超过一百钱的交易,买卖双方都要立下契券,双方各拿一半,如果在金钱或是货物上出了问题,这个券可以作为打官司的凭证,而且这东西上的交易钱数也要和瓦罐里所收的金钱数量符合才行,进一步防止看店的商人中饱私囊,贪污腐败。

买完了衣服,赵佗又专门去买了一些路上吃的干粮,不过相比衣物,这些粮食就很便宜,赵佗买了一大堆,都才花了30钱。

一来二去,赵佗买完所有东西时,已经花了快1500钱。

要知道这时代一名给秦国官府干活的服役抵债者,一天的工钱只有8钱。

赵佗这一天花去的,就相当于别人近半年的工钱。

但他并不在乎,此去燕国天寒地冻,若是不多弄点保暖衣物,说不定还没开战,就直接冻毙在营帐中了。

赵佗出了集市,又花钱租了一辆顺路的牛车。

将大包小包往那牛车上一扔,赵佗躺上去,前方拉车的老牛,慢悠悠迈着步伐,往朝阳里行去。

赵佗之前坐王离的车来咸阳时还没觉得有什么,但他坐牛车回去却发现沿途亭驿查的非常严。

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荆轲行刺的缘故,每隔十多里地就会有亭卒堵在路中央,检查沿途车辆和旅人的验传,若是发现有问题的,就当场拿下,带回亭中审问。

幸好赵佗证件齐全,虽在路上遇到不少诘问,但还是安全回到了朝阳里的家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