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4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恍惚间,他觉得自己就是白起的继承人。

他李信将要继承白起未竟的事业,完成武安君昔日没有做到的事情。

他李信,甚至还将超越白起。

“楚地方五千里,持戟百万,乃天下大国。然武安君兴师以与楚战,一战而举鄢郢,再战而烧夷陵,三战而辱楚王之先人,楚人震恐,东徙而不敢西向。”

李信站起来,在赵佗面前,声音激昂的说道:“我李信不敢与武安君相比,以数万之师就可拔楚都,但今日之楚国也绝非昔日的天下纵长。”

“如今,我手下的兵卒比武安君多,今日的楚国比昔日的楚国弱,我还有昌平君为我辅翼,如此对战,如何不胜?”

“大王命我伐楚,此乃天命!”

李信越说越夸张,一张脸涨的通红。

“是昊天欲要让我,来完成武安君昔日没有做到的灭楚之事!”

“我李信,此番必灭楚国!”

赵佗怔在榻上,愣愣的看着眼前激昂慷慨的李信。

李将军,比之燕地时,似乎还要自信傲慢。

赵佗转念一想,似乎也是正常。

人,从来都是被环境所影响。

在无穷的赞誉,无穷的夸奖面前,哪怕是再谦虚的人也容易被击倒。

更别说是李信这种,本就极度自信之人。

辉煌的战绩,大王的夸赞,王翦的隐退,公卿世族的争相巴结,还有无数将李信视为英雄的秦人。

那一句句赞美的声音,足以将李信的信心推上顶峰,让他彻底迷失自己。

白氏献上的女子,更是给了他一个类似于“天命”的感觉。

李信灭楚,仿佛是上天给予他的使命。

“赵佗,你在魏地的事情我已经知道。你追袭魏军于荥阳,大破魏咎于单父,那般果敢勇锐之气,与我何其像也!”

“你虽年少,却真是天生的将才。故我一直将你视为臂膀腹心,才会在大王面前要你随我一同伐楚。”

“如今大王将要统一天下,正是吾等男儿建功立业,驰骋九州之时。此番,我当与你共灭楚国社稷!”

李信意气风发,目光灼灼的看着赵佗。

在那炯炯目光之下,原本受尉缭所托而来的赵佗,再也说不出任何劝谏的话语。

这种状态的李信,谁能劝他谨慎?

哪怕是辩才无双的郦食其来了,怕也无用。

“佗,此番伐楚之役,定然襄助将军。”

面对李信热烈的眼神,赵佗也只能强笑着回答。

之后的时间,李信又兴致勃勃的与赵佗谈论起魏地的战事。

他对于赵佗追袭魏军的事大加赞赏,而对于王贲围城三月,水灌大梁的做法又嗤之以鼻。

“手握强兵悍卒,又有巨砲这种攻城器械,面对将死的魏国还要靠大河之力来攻灭,真是浪费。”

“若是我来,当以弱兵诈败,诱大梁守军出城,一击攻灭后。再集中所有巨砲强袭一面城墙,昼夜不停发动攻击,不出一月,定能拿下大梁!那样一来,不仅能灭魏社稷,还能保住大梁城池,而不是让其荒废。”

“这位小王将军啊,还真是继承了上将军的打法,处处皆讲稳妥,实则既耗时间又耗粮秣人力,最后打下魏国,还毁了一座中原雄城,如此还不如让我去强攻速破。”

李信的声音中充满讥讽,一副对王贲并未看在眼中的模样。

赵佗唯唯诺诺的附和着,面对这种状态的李信,他甚至不敢反驳。

到了晚间,赵佗在李信府邸吃完饭,然后有些恍惚的走出李府。

他回头,透过墙垣屋宇,仿佛还能看到李信搂着那白氏少女,满脸自傲的模样。

“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武安君的继承人。”

赵佗叹了口气,他不知道原本历史上的李信是否也是这种模样。

但在这个时空,或许是因为赵佗参与,提前推动了灭燕之战,让李信截杀住燕王车队的缘故。

这个李信,其骄傲自信已经达到了极点,再无人能够劝阻。

秦王政无人能劝。

李信也无人能劝。

再加上那位身居淮阳,满脸带笑的昌平君。

想到这里,赵佗忍不住打了个颤。

他想起入府之时,因为感动于李信对他的好,在心中所说尽力相助的话语。

赵佗苦涩得摇了摇头。

“此战危矣,救不了了。”

“等上了战场,还是保命要紧!”

第二百零二章 :娶妻

从李信府邸回来后,赵佗一夜未眠。

李信的变化,让他对那不确定的未来越发忧心忡忡。

同时也担心未来的自己是否也会变成李信的模样,那样的骄傲自大,那样的目中无人。

“一定要谨记历史上的秦亡结局,如今的我已经和秦国彻底捆绑在一起,秦若灭亡,那我也将死无葬身之地。”

赵佗喃喃自语,想到历史原本的模样,他的心反倒安宁下来。

居安思危,足以让他时时保持警醒。

到了第二天,他径直离开咸阳,乘坐马车前往上原乡朝阳里,去看望那位为他种田的小兄弟,同时也散散心。

对于赵佗的突然回来,横欣喜若狂,拉着赵佗去看因为他爵位晋升而分到的一大片田地。

“君子,这些你能看到的地方,都是你的地!”

横指着眼前那种满了粟谷的农田,初秋的风拂过田野,无数穗子随风摇动,看上去让人赏心悦目。

赵佗晋升为左庶长后,所分得的田地非常之多,多到赵佗都快数不清了。

到底有多少田?

赵佗懒得去算了,反正是个很大的数字。

他对此也不太在乎。他现在的资产,除了秦王赏赐的黄金剩一百多镒外,还有大量的战利品。

大梁城破后,王贲命人从大梁城里运出来的珠玉钱货中,赵佗分润到不少,价值加起来有近百镒金之多。

这是普通人种一辈子田,也赚不到的钱。

但赵佗还是神色郑重的看着眼前种满了粟的农田。

“横,你认为今年的粮食产量如何?”

听到这话,横瞬间高兴起来。

“好!”

或许是觉得一个“好”字不足以抒发自己的心情。

横叫道:“特别好!之前第一年用沤肥之法尚无经验,沤的肥尚新鲜了一些,无法彻底发挥肥力。到了今年,有了足够的经验和时间,我们堆起来的全是佗你所说‘发酵’好的老肥,其肥力十足,用这种粪肥浇灌的作物,比去年长得还要好。”

“且去年咱们用来试验沤肥的都是下田,今年因为你升爵的缘故,所种的全是上田。我估摸着一些上田里的粟,能比原来不用沤肥之法时增产近两石!”

大半年没见,横的模样,越发像一个田中老农。

他欣喜道:“不仅是我们家,因为大王在关中推行沤肥之法的缘故,咱们上原乡所有农田的粮食都长得可好了,今年绝对是个大丰收!你可不知道,乡里所有人现在都对你感恩戴德,甚至有人在背后说你是后稷再世呢。”

听到这话,赵佗都惊了。

后稷在世!

这话也太大了,他赵佗可不敢承受。

不过另一方面,也可以看出在这个时代,农耕之事是何等的重要,一亩田增产一到两石,哪怕官府收缴的赋税也会跟着上涨,但多多少少,总会比以前多留出一些粮食。

那点多出来的粮食足以让普通家庭多养活一个孩子,或是为家里人多添几件衣服。

“沤肥之法效果如此大,想来今年关中丰收,大王定会大悦吧。那赏赐……能不能让我升爵为右庶长?”

看着地里那些在风中摇动的谷穗,赵佗心中展开幻想,他对此也有些拿不准。

他如果还是公乘爵位,或者是五大夫的话,秦王政一定会直接为他赐爵。

但如今,赵佗身为左庶长,和李由、蒙恬等人同一爵位,说出去已经足以让人震惊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