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9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“靳卿之言太过了,上柱国击败秦军,创造数十年来未有之大胜,此等功劳,何错之有?”

楚王负刍平静开口,说出的话让靳夏怔了怔,景昭却是露出一抹笑。

看来这位大王还是英明的。

楚王负刍笑道:“谣言之事,不谷自然不会相信,而且为了表彰上柱国之功,也为了让楚人们知道,不谷不会因为谣言,对上柱国生出猜忌之心。所以不谷将要任命上柱国为我楚国令尹,让他回寿春,助不谷主持国事!”

听到这话,靳夏眼睛发亮。

名升令尹,暗夺军权。

大王这招,高,真高!

景昭则是怔了怔,心中若有所思,但他见楚王负刍神态自若,话中言语更是充满对项燕的肯定和褒扬,看上去并没有被谣言影响。

令尹,楚国的最高官衔。

执掌一国之权柄,身处上位,以率下民,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。

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,楚国的军权现在主要集中在上柱国、司马手中。

令尹的职责主要是综理国政,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相邦之职。

让项燕任令尹,确实是一种高升和奖励。

景昭想到此番秦楚战争已经结束,就算秦国再有伐楚之意,恐怕也要很久之后,上柱国卸任军职,回楚都担任令尹,也是一件好事,并无不妥。

这位大王虽然胆小了一些,但还是懂道理的。

景昭拱手道:“大王英明。”

高台上,看着景昭离去的身影。

靳夏阴恻恻说道:“大王将项燕升为令尹确实是一步好棋,不仅让人无话可说,还夺去了他的军权,防止其在外生事,方便就近监视,让他不敢异动。只是,那公子启……”

“哼,熊启……他不是被称作我楚国的英雄吗?”

“不谷自然要让他继续做一个英雄,如今秦国退兵,淮北已无他用武之地。但江东吴越,新近有越人袭扰,正好让咱们这位楚国公子前去,为国效力。”

楚王负刍脸带微笑,江东吴越,蛮夷众多,把熊启扔到那里,将其和项燕分开,看他们还能闹出什么名堂。

听到这话,靳夏赞了一声,转而眼珠一转,说道:“大王,我看这松阳君恐是项燕一党,未免项燕回寿春时,他们相互勾结,不如打发松阳君出使齐国。如此也可借着我楚国大胜秦人之威,将齐国拉拢过来,日后就算秦人再起征伐,吾等也有齐国作为依靠。”

“靳卿为国忧虑,真乃不谷良臣。”

楚王负刍含笑点头。

“此事,大善。”

第二百八十章 :章邯之名

曲辕犁之事,先是少府派出吏员前来接洽,好评定此物效用,以及进行后续的改良和制造。

等到少府评定完毕后,才会交由治粟内史进行推广。

因为赵佗爵位极高,又得大王宠爱,少府根本不用他亲自送东西前去,反倒主动派人登门。

赵佗自是不会怠慢,曲辕犁十分重要,哪怕对方只是个少府吏员,他也表现得颇为郑重,开门相迎。

眼见赵佗亲自迎接,那高大魁梧,面生短须的少府官吏顿时受宠若惊。

他几步上前,一边作揖拱手,一边神态恭敬道:“考工室令章邯,见过赵中更。”

考工室令,乃少府属官,掌作兵器弓弩刀铠之类,还掌织绶杂工,兼掌制铜器、漆器等玩好之物。

少府派此人前来,倒是颇为合适,曲辕犁确实是对方的职司。

赵佗微笑着点头,但紧接着,他就反应过来,略带惊愕道:“你是章邯?”

章邯微微一怔,看这位赵中更的模样,似乎对自己的名字反应很大。

他小心翼翼问道:“下吏确实名为章邯,赵中更莫非听过下吏之名?”

听过!

赵佗哪能没听过章邯的名字。

章邯,秦国最后的名将,以一人之力差点镇压天下。

此人亲手覆灭了张楚政权,随后更杀了新六国的齐王田儋、魏王魏咎、以及那位大名鼎鼎的楚国武信君项梁,堪称战绩辉煌。

不过如今的章邯,还只是少府属下,一个秩六百石的吏员罢了。

想到此处,赵佗脸上笑容大盛。

“我听说少府属下有一能吏名为章邯,聪慧睿智,乃一贤人,没想到竟是足下。”

说着,赵佗行了一礼,热情的邀请章邯入府。

章邯又惊又喜,惊的是没想到他章邯的名声竟然能传到赵中更耳中,这太让他惊讶了。

喜的则是,赵中更不仅听过他章邯的名字,还当场赞他聪慧睿智乃是贤人,又以足下敬称,这可真是给足了章邯面子。

饶是章邯生性谨慎,颇为睿智,也被赵佗这一番吹捧弄得心中飘飘然。

没人不喜欢听好话,更别说是来自赵佗这种上位者的赞美。

“赵中更过誉了,章邯不过区区小吏,哪称得上贤人二字。赵中更才是我秦国贤人,背水一战,以少胜多,实乃是昔日孙、吴之能,章邯实在佩服的很。”

章邯忙还以一顿赞扬。

他欣喜交加,跟着赵佗入府,一路寒暄后,终于见到那件特殊的犁。

两人相互吹捧交好完毕,便进入此行的主题。

“将长直辕改为短曲辕,便可在耕地之时便于灵活调转,提升效率……”

赵府中,横一板一眼的说着这曲辕犁的作用。

章邯看着放在地上的曲辕犁,双眼越来越亮。

待到横说完,他不由抚掌而赞:“若是以此物进行牛耕,推广至整个秦国,必将极大提升我秦国的春耕效率,此真乃精良之器,横君能造此物,当为我秦国功臣。”

章邯称呼横以“君”字,一是看在赵佗的面子上,二来则是这曲辕犁在他眼中确实是一件军国利器,利国利民。

而且又属于他章邯的职司,如果他后续能在此物上进行一些改良,定然少不了一番功劳,故而对横很友好。

横淡淡一笑,反倒转头一脸崇敬的看着赵佗。

“此物非吾之功,乃是君子所为,若无君子,便无此物。”

章邯惊讶的望向赵佗:“赵中更亦通百工之术乎?”

……

因为曲辕犁的事情,赵佗和章邯算是有了些交情。

赵佗觉得以自己表现出来的态度,章邯对他定然很有好感。

如此一来,不说他日将章邯收入麾下,但至少也是一个朋友,而非敌人。

随着章邯将曲辕犁带回去,少府对这东西非常重视,再加上正值春耕时节,连忙评定后便上报秦王政,称此物确实为军国利器,能提升农人耕地的效率。

秦王政大悦,一边让少府和治粟内史负责此物的制造和推广,让这一次的春耕能够用上。

同时下令主爵中尉府为此事议功,颁发赏赐。

横得到的爵位赏赐颇重,他以制造之功,被赐爵为不更,免除了日后的更役,一次连升数级,对一个底层黔首来说,这赏赐十分丰厚。

当然,这多半还是看在赵佗的面子上,否则换成一个普通没背景的黔首,献上这种东西,恐怕最多得到一级爵位,再赏赐点金钱就算打发了。

至于赵佗,他虽然有提出想法和献上此物的功劳,但此物并非他制造,且赵佗的爵位太高了,这点功劳还达不到升爵的要求。

故而只在功劳簿上给他记了一笔,用后世的话来说,就是赵佗没有升级,但涨了一截“经验条”,等到日后再立下其他功劳,“经验”累积足够,就可以累功升爵了。

随着时间推移,在曲辕犁被少府和治粟内史府制造并开始在关中推广的时候,笼罩咸阳城上空的战争阴云越来越浓。

王翦来了。

这位已经告老回乡,在老家频阳享福的老将,在李信战败后,又被秦王政亲赴频阳,强起之。

“我不想来的。”

王翦坐在车舆中,听着滚滚车轮声,不由轻轻一叹。

他是真的不想来,也不想掺和灭楚之事。

因为王翦很清楚,秦王政本不愿用他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