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7页(1 / 1)
('
“秦律有言:非史子也,毋敢学学室,犯令者有罪。”“然今日秦已并五国,据诸侯之地而治之,地大城众而吏寡,致使寡人之政令难以传达于山东之土,政令不通,岂是强国之理。”“是故当循商君所言:当时而立法,因事而制礼。礼、法以时而定,制、令各顺其宜。今少上造赵佗建言,得爵者之子弟亦可入学室,以增秦吏之数,分派山东之地,以宣扬寡人之威德,颁行秦国之律法。寡人曰:可。”“爵位簪袅以上者,毋论是否为令、史,其子弟皆可入学室。待学成考核之后,便可为各地文法之吏,以固秦土。”随着秦王政将修订好的律法颁布出来,秦国朝堂上并未引起大的波澜。众多公卿大臣早就有所耳闻,心中已有准备,此刻皆是俯首应命,并无一人反对。赵佗眼见此景,心中暗暗松了口气。这是他对于秦律的第一次试探,如今眼见朝堂上无人提出异议,顿时心头大定。只要开了这个头,日后若是再想要对秦法有所增益,那就要更容易一点了。“不过不能掉以轻心。自古变法,反对者皆是因为新的法律侵犯了他们的利益,故而才会群起而抵制。若是新法对其无害,除非食古不化之徒,否则直言反对者终是少数。”对赵佗来说,他之所以选择从“入学室资格”这条律法下手,除了确实强国利民,有助于巩固秦国对诸侯故地的统治外,也是因为此条律法的更改并不会影响到众多公卿大臣的利益。在秦国,官吏的选拔制度,除了征辟、举荐、军功之外,还有很重要的一条,便是葆子。父辈为官吏,其子弟便可享受父辈恩泽,走上入仕这条路。李信、李由、蒙恬等高官子弟,成年之后,被选入秦宫为郎便是走的这条路。而学室,其实也是葆子制度的一种,不过是针对于令、史等基层公务员的一种特权,其子弟能入“弟子籍”,学成之后出任文法吏,走上仕途。所以赵佗提出增加有爵者子弟进入学室的资格,扩充了底层官吏的选拔范围,但对上层的公卿重臣并无影响。两者,并不在一条赛道上。而且这些新培养出来的学室子弟,多半都是要派往关外的诸侯故地去做基层文法吏,这样一来,就更是没有利益冲突了。再加上此条律法确实对国有益,又得大王支持,故而朝堂上一片附和之声。除了朝堂上的公卿外,这一次的律法修订还考虑到会触动原本的令、史子弟的利益和特权,故而在具体的实施上又有一些更严密的规定。比如学室子弟的招收并非无限制,而是根据所需官吏的数量加以名额上的限制。原本的令、史子弟拥有优先权,在招收完他们之后,才会根据爵位高低,开始吸纳有爵者的子弟入学室。且通过主爵中尉和廷尉、邦尉府等机构的商议,将可以享受此等权益的爵位定在第三级簪袅及以上。一来是这个爵位可以靠着沙场砍人头获得,拥有这爵位的人并不算少,可以达到大量增加官吏数量的目的。二来则是更凸显了秦国爵位的珍贵性。公士和上造只能得些土地,若想为自家子弟寻个好前程,就努力得爵升级吧,这足以让一些秦人为了爵位更加疯狂。虽然具体的律法中有种种限制,但其意义之大,不仅有强国之效,更是为底层没有官身的有爵者子弟,打开了一条入仕之路。秦王政当朝褒扬道:“赵卿对寡人言,征服诸侯之地易,但若要治理收服却是难矣。寡人然之,众臣当如赵卿,为寡人一统天下之业,建言献策,以助我秦国能砥定四海才是。”“唯,吾等当向少上造习之。”众公卿一起拜服称颂,许多人的目光都落到了赵佗身上,满是惊讶之色。此条律法,竟然是赵佗提出来的。此人不是军争将才吗,怎么还懂治国之术?竟然还提出了连他们这些重臣都忽略掉的问题。“少上造上马能打仗,下马能安民治国,真乃全才也。”廷尉李斯更是当众笑意盈盈的向众人称赞着少上造的能力,并用“温和”的目光望着赵佗,充满了“赞扬”。“赵佗微末之能,安能与诸公相比。”赵佗忙拱手谦让,额头上已有汗水滴落。他没料到大王会在朝堂上公开表扬他,还让诸位公卿向他学习,这可真是让他坐立难安。……随着此条新修订的关于“学室子弟”的律法颁布下去。对上层公卿影响不大,但下层的黔首庶民却是兴奋万分,整个关中的底层人民都沸腾起来。自商鞅变法,推行军功爵制度以来,关中子弟打了一百多年的仗,许多人家里皆有爵位继承下来。虽然秦国的爵位继承,乃是“减爵”制度,除了上面的侯爵和战死等特殊情况外,大都是降级继承,但几代人的积累下来,再加上这近十年间关中子弟接连几次参与了灭国大战,拥有簪袅、不更等爵位的人还是非常之多。有爵者可为官吏,但坑位总是有限,故而大多数得爵者除了拥有土地和一些特权外,身份上还是庶民,并非官身,他们的子弟本来也没有进入学室的资格。这一次,由少上造赵佗提出的建言,竟然为他们的子弟后代,打开了一条飞跃阶层的道路。“乃公的儿子可以进入学室,日后学成出来就能做吏了。哈哈哈,乃公今日要畅饮浆水,还要去女闾庆祝一番,快哉快哉!”“吾弟可入学室为子弟,不枉我在战场拼杀一番,此真乃大王之德啊!”“我听说这条建言是赵将军所献呢,若不是赵将军,吾等子弟安能有入学室的机会啊。”“赵将军?”“就是少上造,赵佗将军啊!”第四百零八章 :李斯善意新的律法在秦国高效的行政手段下,快速施行。各处学室进行扩建,同时各地的秦吏开始对本地乡里,拥有进入学室资格的子弟名籍进行统计。秦王政下令关外新置郡县的各守、尉开始统计所缺吏员数量,待到各方统计完毕后,由各部门定出合理的数字,便可开始扩招学室子弟,为治理诸侯故地,培养出更多的文法吏。相比于这条律法的快速定策、颁发、实施。赵佗所献的另一条关于迁徙诸侯贵族和豪强进入关中的建言,却毫无风声传出来,秦王政对此闭口不言。赵佗并不在意,因为那条策略本就是配合秦军灭齐后,一起实施效果最佳。如今离灭齐还早,若是过早透露出去,反而容易引起各地诸侯贵族和豪强的恐慌,说不得会闹出一些变故。赵佗估计,此事秦王政应该会在灭齐大局已定的时候,才开始着手施行,所以丝毫不用着急。“面粉面食、修改学室法律、建言迁徙之策。这次回来,我搞出的动静已算是不小,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,该适可而止了。”“莫要做那出头鸟,招来别人的嫉恨可就不划算。还是安心等待灭代之战打响,沙场建军功才是。”赵佗展示出来的能力已经足够多了,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。自从送走大司马田冲之后,他大多数时候都呆在府中,偶尔邀请涉间、卢绾、钟离眛等咸阳城中的好友前来相聚,一起共同讨论兵法。又时而受辛梧、杨熊等人之邀,过府做客。廷尉李斯也在一次朝会之后,主动邀请赵佗前往李府赴宴。李斯乃是九卿重臣,又是未来的丞相人选,赵佗自然不敢怠慢,整理好衣冠之后,前往李府。在这场宴饮上,李斯对他神色和蔼,两人边吃边聊,不觉谈到李由身上。“由儿此人,面冷而心热,他虽然在外面不说,但却常在老夫面前谈到你赵君的兵法之妙,用兵之强,让他感到十分佩服。还曾言,他若用兵,当效你赵君之法。”李斯感叹道:“此话并非虚言,昔日在伐楚之役,由儿被楚国右司马包围时,就是在第一时间效仿你赵君当年的背水一战,足见由儿心中对你赵君的钦佩。” ', ' ')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