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5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赵佗仓皇逃窜,因郭开手下四处搜捕,他最后躲在这个名为彦的老仆家里,才逃脱了一命。

故而赵佗此番前来,便是为了报恩。

片刻后,赵佗已停在一处破烂屋宅前。

一个身穿破烂布衣的老人,受到呼唤,颤巍巍的走了出来。

赵佗上前拱手施礼,温言道:“老丈昔日救我一命,我今当以百金回赠,以酬老丈昔日之恩义。”

此话一出,周围那些围过来观看的赵人立刻议论起来。

“百金啊!那可是整整一百金,换成钱币得有多少啊!”

“这位赵佗将军可真是太大方了,乃公若是有这一百金,那还不得天天饮酒作乐,将这东垣城的女闾畅玩个遍。”

“别做梦了,秦法禁止咱们庶民饮酒,你没爵位也敢喝酒,先罚死你再说。”

“若想要这百金,当年这位君子落难时,尔等怎么不去庇护?”

周围的赵人全都一个个的眼睛放光,盯着秦将手中端着的反射着阳光的金子,直流口水。

名为彦的老仆头发花白,佝偻着腰,见到赵佗站在身前,身后还有秦将手端百金。

他摇头道:“君子能有今日之荣,非老朽之力,老朽安敢受此重金。”

赵佗笑了笑:“若无老丈昔日援手,安能有今日之赵佗。赵佗之命,岂不值这百金乎。”

彦低着头,说道:“老朽当年乃是感左司过之忠义,才冒险藏匿君子。然近日听闻,君子要率秦军,北上欲灭代乎?若是左司过闻之,不知心中是何想法?”

赵佗明白了。

他深深看了眼面前的白发老仆,此果乃忠义之人,要不然昔日也不会冒险救他。

面对质问,赵佗平静道:“吾父已为赵氏尽忠,赵迁无道,信重奸臣郭开,残戮忠良,终至于赵氏之亡。对此,吾之家族为赵无愧。至于代地之事,老丈岂不闻他们暗结仇寇,勾连匈奴乎?”

“吾之嬴姓赵氏,雄烈于天下。昔日武灵王变服强国,破击北胡,辟地无数,何等豪迈,若他今日闻赵嘉勾结昔日仇寇匈奴,亦将作何感想?”

话到此处,赵佗声音大起来。

“赵与秦,乃是同祖血脉。秦赵之战,那是嬴姓兄弟相争,是诸夏冠带之国的内战。而勾结匈奴,却是舍兄弟而结仇寇,此等行为,尔等赵人莫非能忍乎?”

赵佗此番用赵语大声说出来,让周围观看的本地赵人,全都听在耳中,顿时一个个色变。

秦国与赵国是仇敌,匈奴和赵国,同样是仇敌!

秦灭赵时,对秦国怀有深仇大恨的赵人,要不战死殉国,要不北走代地投奔赵嘉。

留下来的赵人,经过这几年的时光,大多接受了秦人的统治。

秦国初定赵地不久,虽也推行秦法,但因为秦吏不足和需要大量人力征战燕、魏、楚等国的缘故,在赵地的统治其实大多依赖当地的豪强宗族,秦法远远不如关中那么严苛,更让赵人容易接受。

所以对这些赵人来说,至少这几年的生活变化不算很大,甚至因为此地不再受战乱波及的缘故,还要比赵国统治时期安定不少。

相比于秦人,北方的匈奴胡人更让这些赵人忌惮。

秦、赵、燕三国皆和匈奴接壤,其中以赵国与匈奴的战争最为激烈,虽有十余年前李牧大破匈奴十万骑之事,但在御胡战争中,同样有不知多少赵人死在匈奴的手上。

故而听到赵佗所言,北方的代王嘉勾结匈奴时,那股血气一下就涌了上来。

立刻就有赵人叫道:“赵嘉勾结匈奴,枉为赵氏子孙!”

“吾赵人宁为秦民,也绝不与匈奴为伍!”

……

阵阵叫声中,赵佗看着眼前的彦,说道:“从赵迁冤杀李牧的时候,赵氏社稷便已经亡了,此乃不可逆转之事。我此番不过是顺天命而行,让天下定于一,则庶民黔首再无战乱。”

“且吾更是为了诸夏之荣,讨伐勾结胡人的叛逆,与昔日齐桓、晋文尊王攘夷之事,并无太大区别。”

名为彦的老仆默然,他其实不太懂赵佗话中的齐桓、晋文之事是什么。但代王嘉勾结胡人,尊王攘夷等词语还是让他颇为触动。

良久后,彦向着赵佗拱手道:“君子所言是也,勾结匈奴者,更为可恶。”

赵佗笑了笑,身后的郦商立刻端着百金进入彦身后的屋中放下,这一次,彦没有再拒绝。

赵佗转身,看着周围那些听闻赵嘉勾结匈奴,表现的义愤填膺的赵人,嘴角微微上翘。

这一次伐代,大义在我!

秦军在东垣城短暂停留后,便立刻启程北上,过滹沱河而越过恒山,从太行山脉的狭窄道路中一路穿梭,正式进入了代地,离此行的目标代城只有不到百里,算下来,不过三日的路程。

代城中。

在探得秦军的兵力和行踪之后。

代王嘉也终于做出了决定。

“匈奴单于贪婪蛮横,且胡人素无信义,暂不可轻易相信。寡人当行陈君之计,先谋赵佗。”

“代城中有赵佗族弟赵说,愿为死士。”

“赵说佯装背叛寡人,向赵佗投降,并称可以告知其代城虚实。赵说为赵佗血缘之亲,赵佗必定不会搜身提防。又有代城虚实作为诱惑,赵佗定会让赵说接近。”

“届时,一旦近赵佗之身,赵说便可抽出藏匿在身上的徐夫人匕首,了结赵佗性命。”

“赵佗一死,秦军群龙无首,必定大乱,寡人趁机率军突袭,必能将其大破!”

“如此,我代军胜矣!”

第四百一十五章 :族弟赵说

代城以南四十里左右。

一处山林,几个人头从林木间冒了出来。

“大王已经率领精兵伏在山谷中,只待此番行动成功,赵佗一死,秦军大乱,我代军便可趁势猛袭。”

“只要击破秦军,我代国这一次的覆亡之危就可解除,大王也不用去向匈奴人屈膝求助。说,我代国赵氏的存亡,就全靠你了。”

赵氏长者望着身侧的少年。

赵说看上去十六岁左右,面上还带有些许稚嫩。

面对长者的话语,他坚定的点头道:“我幼时曾与赵佗见过,只要报上名号,说是来降他。他定然见我,到时候我借着亲近之机,便可一剑将他杀死,挽救代国之危。”

“赵君果真豪气,代国有此少年勇士,此事定能成功。”

旁侧,陈馀抚掌而赞,又转而嘱咐道:“这徐夫人匕首乃是天下名器,价格不菲。昔日荆轲刺秦时便用的是此物。如今吾等在这段时间里以药淬之,以试人,血濡缕,人无不立死者。赵君使用时可切记勿要伤到自己。”

说到此处,陈馀眼中又放出光来,低语道:“只要能以此刃伤到赵佗一下,他必无活命之理!”

片刻后。

少年赵说走出丛林,向远处的秦军营寨走去。

他的身后,众人希冀的话语响起。

“当年燕国壮士秦舞阳随荆轲刺秦,路至中途,为奸人所害,终至刺秦失败。以秦舞阳少年杀人之姿,他若上殿,刺秦之事安能败?这一次,希望赵说能有秦舞阳之勇,一举杀了那赵佗才是。”

……

秦军营寨。

赵佗将七万大军,分成三部分。

兴军营寨位于最前方,共有两万人,由裨将军杨原统率。

杨原出身杨氏一族,年刚过四十,曾跟随李信、蒙武伐楚,又跟着王翦参与灭楚之战,亲自领兵绕袭淮阴,与钟离眛大破景驹和蔡袅的楚军,可谓资历颇深。

这一次秦王政命赵佗为主将,又以杨原为副将,堪称考虑周全。

哪怕赵佗身上真的出现什么变故,也有杨原这员老将能够号令军队,布置十分稳妥。

且因为杨熊的关系,赵佗和杨原相处不错,两人并不会有龃龉争执。

赵佗便命杨原统领麾下士卒为兴军前锋,借着其丰富的行伍经验,在前开道,防备代军的突袭。

自杨原部往南六、七里左右,是赵佗亲自统率的三万中军。

再往后更远的地方,才是两万押着辎重粮秣的后军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