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9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“臣认为武功侯所言甚是,我大秦刚刚打完北胡,军中得爵者甚众,他们的土地尚未尽数发下,不少郡县甚至拿不出相应的土地。若陛下在此时广赐爵位,田宅土地何处寻得?”

王贲作为太尉,负责军中士卒升爵的事情,立刻开口附和赵佗的话。

赵亥更是毫不客气的说道:“然也,赐下爵位而无田、宅发放,则爵制必毁,天下受爵之民也将埋怨陛下无信也!”

众武将看准形势,一起附和,一时间殿中颇有声势。

就连王戊也没有开口反对,他被刚才赵佗算得帐惊了一下,觉得先静观形势的好。

始皇帝眉头皱了老高。

他沉声道:“我大秦北伐得胜,开疆辟土数千里,其大河两侧有沃野广袤,何谈无地可赐?更别说如今我大军将翦灭月氏,其地也有千里,此非田宅乎!还有那南方百越,有无边之土,所需田宅尽可取也!”

嘶……

众人倒吸一口凉气。

联系到刚才宣布的迁徙五万户前往北疆实边的事情,皇帝之心已是隐隐可以猜到。

好家伙,你这皇帝居然是打算将那些受爵者的地,分到新开辟的蛮夷所居住的地方,甚至连还没打下的月氏、百越都惦记上了。

赵佗眼皮猛跳,原来皇帝不是没算过这笔账,而是心思太猛。

秦国的土地不够,那就去分蛮夷的,地都还没打下,就开始想着先赐爵。

或许他这样做还有个目的,就是在之后迁徙黔首实边的时候,便可以打着分地之名来实施,减少移民的反抗心理。

广赐爵位,收买人心,得到恩德之名,顺便光明正大的迁徙移民实边,名实皆得,那还真是好算盘。

赵佗心中这样猜想,隐隐还觉得有不对劲的地方,不过这时候他没有选择,只能硬着头皮开口。

“陛下,既是如此,那不如效仿昔日昭襄王招募民众迁徙安邑之策,只赐移民爵位,如此这些移民必定感陛下之恩德,欣然前往北疆。至于赐天下黔首之爵,可暂缓一二。否则天下众人皆赐爵,则移民之爵位则不能凸显,恐有怨言。”

听到这话,赵亥、王贲等人也皆颔首称是,言武功侯之策有昭襄王先例可循,且能将田宅落到实处。

眼见赵佗提出一个折中之法,众人交口称赞,始皇帝的眉头依旧未松,似乎对赵佗的回答不是特别满意。

这一幕被廷尉李斯看在眼中,诸公卿武将反对皇帝赐爵,就连武功侯赵佗也亲自下场献策谏言。

唯有李斯并未投入其中,而是默默观察,如今已是若有所思,隐隐猜到皇帝的真正心思,在赵佗发言后,他便站了出来。

李斯沉声道:“陛下,臣认为武功侯所言有理。然陛下并一宇内,威震四夷之功也不可不昭示天下,使天下黔首怀德。不如赐予迁徙边疆的移民爵位,同时略微减免天下黔首赋税,并赐牛酒庆贺,如此双管齐下,则移民得爵位田宅,天下黔首亦有实利可得,皆当颂念陛下之恩德也。”

始皇帝眉头微微一松。

这个答案他不算特别满意,但扫视殿中,眼见上到王贲、赵亥、下到诸多武将功勋,皆有反对之意,特别是自己最宠信的赵佗和李斯,也对此提出异议,他倒是不好固执己见。

而且赵佗的献言,李斯的补充,在某种程度上,也能让他的目的达到一点。

始皇帝淡淡道:“既如此,便依武功侯和廷尉所言,此番赐迁徙北疆的黔首爵位一级。并广赐天下牛酒,减免赋税,具体额度由诸卿再议。”

听到始皇帝让步,赵佗大松了一口气,忙跟着王贲等人一起拜首道:“陛下圣明!”

阻止了始皇帝赐予天下黔首爵位,这是改变历史了吗?

赵佗抬头时,有些恍惚,但紧接着就清醒过来。

他敏锐的察觉到,促使始皇帝改变想法的,除了诸多武将的反对,以及他折中的赐移民爵位外,李斯最后的补充也起到重要的作用。

似乎始皇帝之前执意要广赐天下黔首爵位,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。

他赵佗没有猜到。

但李斯猜到了。

赵佗忍不住向李斯看去。

李斯察觉到目光,对着赵佗露出了一个饱含深意的微笑。

这个笑容,更让赵佗坚定了自己的想法。

始皇帝绝对有其他意思!

这个想法一直缠绕在赵佗的脑海中。

让他哪怕下朝回府后,依旧难以忘记,耿耿于怀。

“看来是离朝太久了,一年多没在咸阳,竟然连皇帝的心思都猜不透了,这方面不如李斯啊。”

赵佗暗暗叹息,不过紧接着,他脑海中便冒出一个人来。

是的,他因为离开咸阳太久,短时间难以摸清皇帝的心思,也不是很了解此刻的咸阳形势。

但他却认识一个比李斯还要了解皇帝,消息也更灵通的人。

“弟赵佗,恭拜于兄长……”

赵佗认真写了一封信,除了问候外,并没有提及今日朝堂的事情,但留下了一些隐晦的暗示,他相信那个人会懂的。

信件随着来自北疆的土特产被赵佗派亲信送了出去。

回信很快。

到了晚上的时候,赵佗便收到了一张小小的纸条。

赵佗独自坐在书房,烛火摇曳,将他的脸映照的忽明忽暗。

他脸色很不好看,再次拿起那张纸条看了一眼。

幽幽叹了一声。

“该来的,还是要来。”

他伸手,将手里的纸条放到烛火上。

火舌吞吐,转眼之间就将那张纸条化成了灰烬。

但纸条上的两个篆字却深深刻在了赵佗的心里。

封禅!

第六百二十八章 :朝有奸佞

淡淡的月光从窗外照射进来。

屋中灯火摇曳,将案上铺开的黄纸映照。

中车府令赵高坐在案前,握着蘸满了墨汁的毛笔,认真在纸上写着。

“示人有余者,人夺之;示人不足者,人与之。刚者折,危者覆,动者摇,静者安……”

自从被赵佗的高升、蒙毅的威胁刺激后,赵高每日回府,必定发奋学习,各种书籍都在看,只求不断提高己身,不被始皇帝抛弃。

身后,传来脚步声。

赵成大步走进来,说道:“兄长,东西已经送到武功侯府了。”

赵高手腕一顿,淡淡“嗯”了声。

赵成没有离去,略微犹豫后,说道:“我听说今日朝堂上,皇帝想要广赐天下黔首爵位,被武功侯、太尉等人一齐反对,最终更改诏令。武功侯与兄长沟通,莫非是想询问皇帝之事?”

赵高回头,瞥了眼自家弟弟,道:“你倒是不笨。”

赵成有些担心道:“兄长身为内臣,若透露皇帝之意,会不会有风险?”

“这不是什么绝密事情,皇帝已经被那些人说的心中大动,今日赐爵就是先兆,恐怕也是对群臣的试探。要不了几日就会当朝宣布商议,现在透露还能卖武功侯一个好,武功侯是聪明人,不会乱言的。”

赵高摇了摇头,想到赵佗在信里不以侯爵为傲,依旧以弟自称,哪怕他知道对方是有求于己,也不免笑道:“且武功侯非薄情之人,今日与他方便,日后说不定能得其恩报。”

赵成也跟着笑起来:“兄长说的是,我兄弟为赵氏,武功侯也是赵氏,数百年前还是一家哩,昔日武功侯从蒙毅手中救下兄长,说不定也是念着这份同氏之谊。”

“是啊,朝堂之上,吾等与蒙氏有大仇,要多结臂助方可。”

赵高眼中闪过一丝冷芒,他低语道:“除了武功侯外,当今朝堂,以廷尉最受皇帝信任,吾等也可以交好一二。我听闻今日廷尉在朝会上献纳减免黔首租赋之事,恐怕他已经察觉到了一些东西。赵成啊,我听闻你和廷尉之子有些交往?”

赵成点头道:“那李于和我是牌友,经常一起打秦牌。他还说等长公子回来后,可向长公子推荐我,到时候一起打牌。”

和长公子打牌?

赵高怔了怔。

秦牌是最近流行在秦国上层的一种娱乐,类似于博戏,需要三到四人以上方可玩耍,他这弟弟最近便沉迷其中,只是没想到长公子竟然也好这口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