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0页(1 / 1)
('
“此事待长公子回来再说,不过你现在倒是可以对李于做些暗示,相信廷尉会感受到咱们的好意。”赵高眯着眼睛开口。他在最近的学习中,曾看到纵横之士有句话,叫做“狡兔有三窟,得免死身”。赵高对此深以为然,他不想再经历当年差点被蒙毅弄死的事情。所以他也要像狡兔一般,给自己多弄几窟。除了武功侯赵佗。廷尉李斯,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……数日后,赵佗带着郦食其等亲信驾马于渭水以南。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并非各处风景秀丽之所,而是皇帝新修的,位于渭水以南的巍峨壮丽的宫殿群。宫殿是皇家所有,周围有卫尉统率的卫士驻守,普通黔首官吏皆不可在附近驻留,只能远远观望,眺望那雄伟壮阔的巨大建筑。赵佗并没有依仗自己的地位接近,他在远处勒马停步,举目相望。只见新修的宫殿群占地极大,巍峨高耸,气势恢宏。其坐落于渭南平原之间,有小渠引清澈的渭河水环绕,就像是将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汇聚于一身,彰显着超然的尊贵与不可侵犯的荣耀。赵佗暗叹,怪不得苏迦莎在刚来咸阳的时候,将这些宫殿视为神迹奇观,哪怕是他这个来自后世的人,眼见到这些巧夺天工筑成的超大型宫殿,照样会生出赞叹的感觉。“皇帝已下诏,更信宫为极庙。”耳畔传来郦食其的声音。极庙!赵佗闭上眼,深深吸了口气。这是他的疏忽。在北伐的时候,赵佗就知道皇帝在渭南新修了一个叫信宫的宫殿群,但当时他没在朝中,自然不好劝谏。等到班师回咸阳的时候,曾隔着老远看到此处宫殿群的壮丽宏伟。但他当时看了也就算了,没太在意。毕竟那会儿宫殿都修好了,他总不可能又跑去皇帝面前说些扫兴招人嫌的话吧。但赵佗没想到,这处信宫和其他宫殿并不一样,不是皇帝为了享受而修建的殿宇,而有其他含义。“我已打探过了,皇帝修的这个极庙,就是象征天极帝星,以此来对应苍穹上的天帝所居。以这极庙为中,则渭南诸殿宇便像星辰一般围绕在其周围,中间以复道、甬道相连接,此所谓‘众星拱极’是也。”郦食其摇头感叹道:“除了这极庙外,皇帝还扩建了渭水上的复道横桥,以象征天极阁道,并以渭水对应天上的银河投影。这是要将整个咸阳对应天宫啊!”赵佗沉声道:“甬道也彻底修好了吗?”郦食其颔首:“我刚才问过,甬道已经全部完工,皇帝若从极庙出,便可沿着甬道直通骊山。”骊山,是皇帝的陵墓所在,以其陵墓连接渭南的“天极”,自然是有某种象征意义了。这些操作,一看就知道是经过了“专业”的规划,带有某种神秘的味道,和皇帝之前修的那些纯为收集和享受的宫殿完全不同。“方士还是冒头了啊,不仅哄着皇帝修信宫极庙,大搞迷信。还帮着那些儒生转述封禅之说,弄出这些事情来。”赵佗眼中闪着寒光。那一日大朝会后,经过赵高的提醒,他立刻就明白了被尉缭称作“刻薄寡恩”的始皇帝,为什么会一改常态,想要给全天下的黔首广赐爵位。皆因封禅两字。封泰山,禅梁甫。告命于天。这是一件已被神化和圣化的大事。以始皇帝的性子,被那些人一番撺掇,自然是迫不及待,心潮澎湃。始皇帝并一宇内,翦灭蛮夷的功劳是有了。但在恩德上,终归是有些不好说道。故而在宣布封禅前,他先赐爵一波,赢得天下民心,展示自己的恩德,让人人称颂,如此则功绩和恩德两方面,就算齐全了。所以王戊所言的皇帝赐爵,是为了收买民心,那还真说对了。只是皇帝收买民心,不是为了稳定诸侯故地,而是为了行封禅之事。李斯当时可能察觉到一二,故而在众人劝说的最后,补上了一个减免天下黔首租赋的提议,来代替广赐爵位的事情。始皇帝眼见反对声大,再加上赵佗和李斯两个提议相结合,勉强能够达到施恩于天下的效果,也就接受了下来。郦食其让周围侍从退下后,开口道:“儒生在之前的封建之议,以及君侯大婚的事情上犯了忌讳,被皇帝驳斥,剥夺了上朝参政和议政之权,他们一直想重新得到皇帝的赏识,便趁着我大秦连胜蛮夷的时候,想出了封禅之说,以迎合皇帝。”“儒生不能上朝参政,便通过侯生等方士向皇帝进言,皇帝对于封禅之说,甚为欢喜,甚至重开了这些儒生进言的权利,并召见周青臣等人,亲自询问封禅之事。”郦食其回归后,因为爵位达到了左更高爵,没有再回到学宫当博士,不过他之前在里面的时候,建立了不少人脉。在赵佗的要求下,一番打听,就将这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了一个七七八八。不过说完之后,他又疑惑道:“那些方士素来鼓吹求仙、长生之说,和儒生没什么交情,为何会帮着他们进言封禅之事呢?”赵佗冷冷一笑,道:“就你常说的那句话,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他们帮儒家进言,自然是对自己有利。”将郦食其提供的消息消化完之后,赵佗彻底理清了一切。方士为什么帮儒生提封禅,是为了拉儒家一把吗?是因为他们希望皇帝东巡!方士多为燕、齐之人,他们鼓吹的求仙之说,也是在沿海之地。所以方士帮着儒生劝说皇帝封禅,就是想将皇帝引到他们的大本营去。在那遥远的东方,一望无际的大海,到处流传的海上仙人、三神山之类的故事,定然能打动皇帝的心。在这件事上,方士与儒生,还真是一拍即合。一旦成功,双赢!“这些家伙,真是朝中奸佞啊!”赵佗再度看了一眼远处巍峨的极庙。这巨大的宫殿群,同样是那些方士的杰作。第六百二十九章 :主动提议“父亲,周青臣、淳于越这些人果然和侯生、卢生等方士来往甚密,博士学宫中,那些儒生也确实常议封禅之事。”李于走进屋中,满面沉重,将自己刚刚探查得来的消息告诉了李斯。“论消息灵通,果然还是要靠那些内臣。我虽猜到皇帝是想施恩于天下,但具体缘由却是没想通。这一次,老夫倒是欠了那中车府令一情。”李斯自顾叹道。他现在是九卿之一的廷尉,位高权重,但尚没有达到日后贵为丞相,尽揽大权的地步。李斯的头上还有着左、右丞相、御史大夫以及太尉等人。他身为外臣,不可能知道秦宫里发生的事情,他不敢,也没有能力去监视皇帝的行为喜好,自然是不清楚皇帝这段时间被方士和儒生所惑,沉迷封禅大业的情况。直到借由赵成在牌局上隐晦的提醒,李斯这才弄清楚了皇帝赐爵的真实目的,并通过李于结交的那些牌友,很快就打探到了儒生和方士相互勾搭的情况。李于有些担忧道:“那些儒生还真是难缠。父亲之前借用武功侯尚公主的事情出手,使皇帝禁绝了他们上朝参政和议政的权利,结果这些家伙居然和那群方士勾结起来,向皇帝提出封禅之议,皇帝亲自召见周青臣,如今还恢复了他们的进言之权。”“父亲,一旦真的行封禅之举,儒生就可借着此事,重新得到话语权,对我们法家不利啊!”李于的担心是有道理的。封禅之说,讲的便是古代圣王受命于天,完成王者之业后,封禅以告太平的事情。其核心正是儒家常言的法先王,师古圣王之道。始皇帝封禅,那就代表他看中了儒家的一些东西,有启用的意思,这对崇尚法家的李氏父子很不利。李斯却是哼了一声,平静道:“那又如何,莫非封禅之事,你敢劝阻吗?皇帝现在有并一宇内,降灭蛮夷之功,封禅之说一旦提出,几乎是必定要进行的事情。皇帝在朝会上想要广赐爵位,这就是先兆,这种情况下,谁敢去劝阻?” ', ' ')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