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02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为了应对韩信的提问,赵佗顺势将后世湖南衡阳的名号剥给了江西所有。

韩信眨了眨眼,觉得君侯说的好像也有道理,衡字确实比番字好听。

旁边的郦食其哈哈笑起来,对赵佗道:“君侯不只精通兵法,更有文学之才啊。我听郦商言昔日他随君侯渡江征于越的时候。军候曾在船上念诵大江东去浪淘尽之语,颇为雄壮大气。我看天下平定之后,君侯亦可著书立说,显露一番文采出来。”

郦食其本意是缓解尴尬,但这话一出来,却让赵佗怦然心动。

他的脑袋里冒出一个想法来。

因为他的参与,本时空的世界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动。

秦国不亡,那汉朝就没有了,然后原本历史上的一系列朝代也都不存在。

就算日后还有改朝换代的事情,但也不是原本的那一茬人。

这么大的变故,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影响,对于原本的华夏文学更是毁灭性打击。

李白、杜甫、苏轼……

这些人都没了,原本历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自然就没了。

哪怕再有大文豪出现,也不可能写出赵佗曾看过的那些名篇,他们写的将会是其他东西。

“不行!”

“华夏文脉不能因为我赵佗的参与而断绝,不能让这个世界缺少那些文学的瑰宝。看来这弘扬文学的事情,只有靠我自己了。”

赵佗顿感身上全是责任,心中下了决定。

等到打完这场仗,一切战事平定,他可以悠闲的在咸阳生活的时候。就将他还记得的那些优美文学全部写出来。

赵佗不仅要改革这个时代的政治、科技,还要引领文学的潮流!

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……”

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……”

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……”

作者:赵佗。

除了诗词歌赋外,还有许多小说名著,赵佗觉得也不能就此失传。

等以后有了空,他要编一部文集,将这些通通记下。

“唉,穿越者的责任,可真是重大啊。”

深感自己肩负着引领华夏文学重任的赵佗,对于这次的征越之战更加重视起来。

打完了这场仗,他要做的事情,可还有好多呢。

在这样的想法中,到了翌日,这支队伍抵达了征越秦军所在的番县。

番县外,秦军营帐连绵不绝。

只是这营帐的模样,和平常大不相同。

就看到平地上支起了许多木架子,形成木制的台面,约半米高。

秦军的营帐就搭建在这个木制的台面上,并非直接在地上扎营。

“越地湿热,又到处都是虫蚁,就算将士们将地面清理过一遍,睡在地上依旧十分潮湿和难受。所以冯将军就仿照越人的建筑,在地面搭建木板,以作隔离。”

说话的是蒙恬。

在赵佗南下之前,他和任嚣被命名为两个副将,分别前往长沙和庐江两郡,接掌军务,稳住军心。

其中任嚣因为屠睢的缘故,请命前往长沙,对付当地叛乱的扬越人和南方的西瓯。

蒙恬则是到庐江郡来,接冯无择的班。

因为提前到了一段时间,蒙恬已经基本掌握了此地秦军的情况,正给赵佗做着引领和汇报工作。

听完蒙恬的解释,赵佗微微点头。

从这个干栏式的营地,就能看出冯无择确实是有一套的。

他在越地待了好几年,对这地方非常熟悉,是真正的知己知彼。故而在他的谋划下,秦军在战争初期取得巨大战果,一举拿下闽越。

如果给冯无择时间,他一个人打下百越也不无可能。

只可惜……

赵佗心里发紧,对蒙恬问道:“热水与熟食的命令可执行下去?”

蒙恬应道:“君侯放心,我到这里后已经下了军令。军中士卒的所有饮水都需烧热方可食用,绝不准士卒乱饮生水。在食物上,更不准士卒生食本地的野物和鱼虾。违令者立斩。”

“如此就好。”

赵佗松了口气。

南方寄生虫,主要就来源于当地的水中,以及鱼虾螺蛙等东西的身上。

一旦饮用生水,生吃动物,感染的概率非常高。

将这两样问题解决了,就相当于是掐断了两个大的源头。

如果是在北方草原之类的地方,赵佗这个只准喝热水吃熟食的命令,还不一定好执行下去。毕竟数万人的军队,一日所耗燃料的树木非常大。

在越地就没这个烦恼,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树木,随便秦军怎么烧水都足够使用,这也是喝热水的命令能够顺利执行下去的原因。

不过在赵佗看来,光是从水源和食物上断绝了寄生虫的来源还不够。

毕竟寄生虫感染的方式太多了,比如蚊子就能传播疟疾,让人避无可避。

有冯无择这个例子在前,水蛊寄生虫和疫病是大军出征,第一个考虑的问题。

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,秦军才敢放心的攻打百越。

赵佗这一次南下,不仅弄出防止寄生虫感染的方法。也同样鼓弄出了一些治疗寄生虫病的手段。

“把军中染了水蛊的人带来,试一试我的药。”

第七百四十四章 :产虫

“连续喝了好几天上将军的药水,昨夜就感觉臀部甚痒。”

“我忍不住伸手往后一摸,嘿,你们猜我摸到了什么?”

秦营中,一个脸上长痘的秦卒正绘声绘气的对周围的袍泽比划着。

眼见众人皆望过来,满脸好奇。

这秦卒挤眉弄眼,得意道:“哈哈哈,你们可不知道。我竟然在屁股上摸到了一条大虫,正在我臀上动来动去。我一手抓上去,那可真是软乎乎滑溜溜的。”

“嘶……”

众人听到这话,相互对视一眼,皆倒吸一口凉气,有人身上还爬起了鸡皮疙瘩。

那长痘的秦卒越发兴奋,挤眉弄眼道:“你们要不要看,那大虫我可还留着呢?又细又长,跟个地蚓似得。”

说着,不等众人回答。

他还真一阵摸索后,当着众袍泽的面掏出了一条软趴趴的虫子,得意洋洋的晃了晃,引起众人惊呼。

这样的场景,在足有数万人的秦军大营中并不少见。

……

“将军的艾水与蒿水果真有效,喝下药水后。军中将士总共有六十五人将肚子里的虫产了出来。就连几个深受水蛊折磨的士卒也感觉缓解了许多,这药真有奇效!”

秦军帅帐中,蒙恬一脸兴奋,将今日统计到的数据报了上来。

赵佗听完,点了点头,眼中神色略安。

果然这些前世所知的土方法是有效果的。

艾草。

此物在先秦时代除了用来驱赶蚊虫外,已经被当做药材使用。

孟子说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”。

一些医者甚至还以艾灸治病。

只是先秦时代的医学尚处于启蒙阶段,人们对体内的寄生虫并没多大认识,并不知道艾草水能起到驱除体内寄生虫的效果。

赵佗是前世小时候闹过蛔虫,被家中老人喂服过艾草水之后,才对此有所印象。

当然艾草水驱杀体内寄生虫的效果肯定是不如后世的特效药,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。

但在这个时代,赵佗能找到且能用的也就这些,只能凑合凑合。

至于另一个蒿草。

赵佗之所以用这东西,是因为他前世听过屠呦呦研究出的青蒿素大名。

当时诺奖宣传铺天盖地,所以赵佗印象很深。

他知道用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,同时对血吸虫、弓形虫之类的寄生虫病也有效果。

要对付寄生虫,除了艾草外赵佗首先想到的就是青蒿素。

据他前世看相关报道所知,青蒿素是从一种叫做黄花蒿的蒿草中提取。但这个黄花蒿具体长什么样子,他就分不清了。

赵佗找了好些人,都没人听过这种植物。

“看样子这个名字应是后面朝代取的,先秦或许是叫其他名称。”

赵佗无奈下,只能派人将各种蒿草类的植物都搜集了起来,一个个试验。

他如今为上将军,总管一切征越之事。中原和楚地的十余个郡都能调动,让各郡搜集艾草、蒿草送来,不算什么难事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