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7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秦国十年之内覆灭六国,将自身领土扩大了好几倍,已经有些消化不良了。

多亏赵佗提前倡议扩招学室,在这十多年里培养出了更多的秦吏储备,这才让秦国对诸侯故地的控制力大大加强。

属于诸夏旧土的关东地区,秦国统治都显得这么艰难。

远在南方的百越之地,派遣的秦吏数量自然更不够了。

更别说秦人和越人之间,双方种族不同,文化差异巨大,连语言都不通。

越人只会听他们那些都老、首领的话,怎么可能听你秦吏的指挥?

在这种客观因素下,赵佗已经取得了始皇帝的同意,在越地推行类似后世“土司”的制度,以土官治土民。

秦吏只管理越人首领,至于底层的越人则由自己治理。

这样做的好处极多,一来减少了秦国对百越的统治成本,秦军只需要控制闽中、南海、桂林、象郡等四郡的郡治和一些要道关塞就够了,其余的广大丛林都不需要驻军和派遣人员,大大减少了补给难度和人员压力。

二来是百越各部的越人首领、都老见到自己的地位得到保障,他们只需要每年向秦国皇帝贡奉一些特产,就能免除刀兵之祸,自然更易于接受,乐于配合秦国统治。

有了越人上层的主动配合,秦军刚刚拿下的这片土地就不容易再出现反复的情况。

“先打下这块土地,建立名义上的统治。后续再以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侵蚀此地,让越人们用皮毛、果物等岭南特产和商人进行交换,让他们离不开中原的造物。同时多派遣儒生来此,在文化思想上也要对越人进行同化,宣扬一个秦国原则,给他们灌输普天之下皆是大秦领土的意识!”

“用强大的军队进行震慑,再用经济文化等软实力入侵。恩威并施下,只需几代人,就能将百越真正的融入大秦。待到日后中原人口多起来,还可逐步进行岭南开发。”

赵佗心中对于后续如何治理越地,有一个大概的规划。至于其中的具体细节,则需要回到关中后和皇帝以及满朝公卿商议。

他如今的当务之急是尽快稳定百越,然后带着早已思乡的南征军将士回到他们的家乡。

可现实情况是,就在时间进入秦始皇三十六年的六月后,一道突如其来的诏令打了赵佗一个措手不及。

“武功侯初定百越,拓土万里,朕心甚喜。”

“然百越地广民稀,皆夷越之人,自古反复无常。今慑大秦军威而畏服,军去则易变,空费数载之功。”

“今丞相王绾、李斯议曰:徙天下刑徒、隶臣妾、赘婿、商贾等民共十万户,以实岭南诸郡。如此以夷地变夏土,使岭南之地永为我大秦之疆域。”

“制曰:可。”

赵佗收到诏书的时候整个人都愣住了。

历史上秦军征百越,确实有大规模徙民的事情。

但在这个时空,赵佗向皇帝提出了表面设立郡县,实际治理则采用土官制度的缘故,使得现实和历史有了些许不同。

至少他在出征前,和始皇帝商量对百越之地的处理时,并未谈到大规模移民这一茬。

在赵佗看来,移民是可以的,但至少要先过上一段时间,将百越和秦国内部稳一下,再逐步一点一点的移民,那样更加稳妥。

怎么眼看战争刚胜利,南征军将士正要撤回的时候,中央朝廷就突然搞了这一出。

而且一来就是十万户,数量这么多,光是如何将十万户人安置分派就是个大问题。

更别说你看看皇帝这一次徙的民都是些什么成分。

各种刑徒,隶臣妾,好吃懒做的赘婿,喜欢钻营的商贾,还有因犯罪而被贬谪的官吏。

名为徙民,怕不是在搞流放。

这些人在中原尚且作奸犯科,被流放到天高皇帝远的岭南,还会守规矩吗?

新征服的百越蛮夷,遇上这些被迁徙过来渣滓,怕不是要闹出大问题。

“好啊李斯,你和王绾给我下绊子是不是。”

赵佗看着诏书上的两个名字,气不打一处来。

这些老家伙还是出手了。

第八百二十五章 :反击

恢弘雄壮的咸阳城,一处新修不久的华丽大宅中。

凭借老父关系,今年刚升职为廷尉监,拥有千石秩禄的李于正优哉游哉的迈步前行。

他走到水边一处四角攒顶的小亭,见到李斯正在亭中高坐,眯着眼打量水池中豢养的鱼儿,身前的案几上还摆放着一壶酒水。

“见过父亲。”

李于上前施礼。

李斯点了点头,示意他入亭坐下,旁侧侍立的青衣小婢立刻上前斟酒。

李于转头四望,只见假山水池相互衬托,景色优美,远方的粉墙黛瓦更显出一种贵气,再加上巨大的面积,这样的府邸,可比昔日的李氏老宅好太多了。

“父亲,看来皇帝果真信重于你,否则不会赐下这般豪宅,我看王丞相家的都没这么气派,住在这里面,一定舒服极了。”

李于不由感叹。

可惜他自从和冯氏之女成婚后就搬了出去,自己住了一个小宅,不能再享受这般高门大宅的风光生活了。

李斯笑了笑,挥手让周围侍立的婢女退下。

“你要知道豪宅大院不过是依附于权力之上的东西,皇帝赐我此宅,是因为我身居丞相高职,有能力为他治理大秦。若是我没有能力和相应的地位,谈何享受此等宅邸。”

李于点头,望了四周一眼,见到那些婢女确实走远后,压低声音笑道:“所以父亲此番联合王丞相上书建议迁徙十万户秦民于岭南,就是想拖住赵佗么?毕竟皇帝之前可是当着众公卿的面说等赵佗回来,就让他宰执天下。要是他在岭南再多呆几年,和冯无择一样染了越地水蛊,死在那里,岂不就没了这个隐患。”

听了这话,李斯瞪了他一眼:“你的眼光也就只能看到这一点,真是没出息。就算赵佗回来,皇帝真让他为相,你怎知不是让王绾下去呢?”

李于嘿嘿笑道:“那是自然,若是两相去其一,必然是他王绾下去。父亲乃是皇帝腹心,自不可能被赵佗替换。”

李斯哼了声,拿起酒杯饮了一口,这才道:“此乃一箭射三鸟,可获三利之策也。你刚才所说的只是其中一鸟,可知另外二鸟是何?”

李于皱了皱眉,道:“除了可以拖延赵佗回咸阳的时间,免除赵佗的威胁外。我知此策还可以用中原的刑徒、罪吏,以及赘婿、商贾等贱籍者去充实岭南,既能除国之虱害,还能尽快将岭南占为己有。”

“那些越人反复无常,我大秦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土地,怎能又交给这些蛮夷自己治理。名为郡县,实际上如同藩属,这样无甚意思。还是以秦民填充,使其变成真正在皇帝治理下的郡县才是大道啊,父亲,我看皇帝心里肯定是喜欢这样的。”

李斯颔首。

刑徒、罪吏,还有贱籍的赘婿、商贾在法家眼中,就像是长在人身上的虱子,不是什么好东西,只要有机会都想将其除去。

将刑徒流放边疆更是秦国常做的事情,当年嫪毐叛乱,事后秦王政就将有罪的四千余家流放到蜀地去。

这一次借着李信清剿关东反贼,判数千人为刑徒的机会,李斯以此为契机,提议将这些刑徒加上各郡县的“虱子”一起徙到岭南,这样做不仅可以清理一下中原的“虱害”,还能顺势同化岭南,让彼处真正变为秦土。

始皇帝性格本就霸道急躁。

之前赵佗与他商议在岭南实行土官自治,秦国再缓缓消化的战略,始皇帝心中本来就不太喜欢,因为这就不是他的作风。

皇帝想要的是征服后的实际统治,诏令一下,四海万民皆俯首。

只是碍于当时屠睢和冯无择刚刚打了一场大败仗,岭南战事需要赵佗前去主持,他这个君王只能捏着鼻子答应下来,心里是扭扭捏捏,勉勉强强的。

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,百越之地已经被秦军征服,有王绾和李斯两人开口提出此事,还说明了各种好处,让皇帝非常心动,略一思索就顺水推舟应了下来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