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8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赵佗那边,他自有额外的补偿奖励,相信对方到时候自会满意。

至于那些南征数年的将士们,除了一部分会被轮换外,剩下继续戍守的就只能委屈一下。

毕竟在皇帝看来,那些士卒,包括这一次被迁徙的罪民、黔首都不过是一些写在纸上的数字罢了,一切只为他伟大的帝国服务。

因为徙民填岭南之事,合了皇帝的心意,在表面上看来又对国家有好处,故而皇帝很快就下诏开始施行。

关东各郡已经开始盘点各处刑徒、罪吏、赘婿、商贾等人的名单,南征军主帅赵佗那边也收到了帮助安置的命令。

清理虱害,同化岭南。

便是李斯这一箭射下来的第二只鸟,一只在他看来能有利国家的鸟。

李于说完,又皱眉苦想了一会儿,对李斯道:“前两只鸟我都知道,但你这第三只鸟是什么?我却想不明白,此事对我李氏,或是对这秦国还有什么好处吗?”

李斯闻言,先谨慎的再度打量了四周一眼,确认环境安全后,这才低声道:“皇帝可能快不行了。”

“嘶!”

李于大惊失色,不停吸着凉气。

李斯表情平静,直到李于镇定下来。

“父亲,皇帝居然快不行了?这可是件大事啊!一旦山陵崩,则太子必将继位,咱们李氏可就发达了。”

李于眼中冒出兴奋之色。

李斯沉声道:“然也,皇帝的具体病情,我不敢探知。但他已经很久没有上朝了,我有几次入宫禀告国事,见其面色不好,坐立难安,以吾观之恐怕就在这一两年了。只是皇帝恶死,医者侍从不敢多言,更不敢传于外间,远在百越的赵佗肯定是不知道的。所以你知道我这一箭的真意了吧?”

“儿明白了,父亲真乃睿智绝伦也!”

李于兴奋道:“皇帝将崩,赵佗因徙民之事困于岭南,则辅国之臣必是父亲无二。辅佐太子登基,稳定国事,再加上姻亲关系,纵使日后赵佗归来,亦无法撼动父亲的位置。”

“而且我看那赵佗说不定也在百越生了病,最后落到武信侯的下场,如此我李氏在秦国再无匹敌者,将成为大秦第一家族!”

李斯瞥了一眼儿子兴奋的模样,他的眼中却无丝毫喜意。

他抬头看天,见到时至下午,日光西斜,脸上有淡淡的哀伤弥漫。

“太阳,终归是要落山啊。”

一箭射三鸟,李斯的谋划自然是好。

以对秦国有好处来实行徙民政策,从而将赵佗困在百越,只需再等上一段时间,待到帝崩,权力交接之时他们李氏就能独得大利。

只是李于的嘴太过灵验,让事情多了一层变故。

一个多月后。

来自岭南越地的使者快马加鞭奔入咸阳,带来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。

秦国上将军赵佗,在越地染疾,难以支持,欲托徙民之事于副将任嚣,请命回关中。

此消息一送到朝中,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
右丞相李斯更是在知道这个消息的瞬间,愣在了原地。

赵佗生病了?

以他心智,以及对赵佗的了解,很快就有了结论。

“赵佗征战,善用正奇相合,好调动人心,用攻心之法破敌。”

李斯第一次体会到了那些曾与赵佗作战的人,面对赵佗出招时到底是何种心境。

他幽幽叹道:“此子的手段果然厉害。”

第八百二十六章 :回都

秦宫中有一高台,名为天保,是皇帝东巡遇刺,归来后在伤病中所建,也是他这数年来唯一耗费民力修筑的大型宫殿建筑。

台名来源于《诗·小雅》中的一首,因其有“天保定尔,亦孔之固”、“君曰卜尔,万寿无疆”等句而被皇帝所喜,故建此台,以应己身。

台高十二丈,基广二十四丈,皆合秦之吉数。

皇帝最喜欢站在天保台上,俯视秦宫,甚至是整个咸阳。

当他拿着千里镜,一眼看到千步、万步之外,看着入宫的公卿大臣相互交谈,看着宫外的黔首在街道上来往穿行。皇帝感觉自己俯视着众生,执掌着每一个人的生死前程,那种感觉让他无比的舒爽。

只是随着身体出现问题,他已经很久没有来这里了。

今日天色阴沉,有风南来,吹动台上种植的林木摇曳,簌簌作响,始皇帝却一改常态的来到此处,迎风而立,直面南方。

“陛下,此处风大,还请加衣。”

赵高从后方侍者手中接过衣物,小步走到皇帝身后。

始皇帝没有搭理,依旧握着手里的千里镜,盯着咸阳城的南部,直到看着那数匹快马在骑士的鞭笞下奔上大道消失在远方,他才放下手中的器物,轻轻叹了一声。

“朕未曾想到武功侯在岭南染疾,竟然还想着让他先镇住岭南诸越,以辅助徙民之事。早知如此,朕就该早点让他回来的,唉。”

赵高听到这声叹息,神色微惊。

他跟随皇帝这么多年,还是第一次听到对方用带有自责、悔意的语气说话。

这还是那位高高在上,统御天下的至尊帝王吗?

联想到上午皇帝收到武功侯染疾的消息时,那副神色失措的表情。

“武功侯在皇帝心中,怕已不是臣子的地位了,而是皇帝认为的亲人,就算与太子相比也毫不相让。”

赵高暗暗惊叹。

要知道之前镇守干越的大将冯无择,就曾因病数次请求回咸阳,但都被皇帝以伐越大战在即,前线不可无将军,还望将军多多坚持等话给驳了回去。

现在面对武功侯赵佗的请求,始皇帝在收到消息后,甚至连两位丞相和太子都没有商议,就直接同意下来,并且让人快马加鞭赶赴越地,命武功侯回师咸阳。还特意嘱咐武功侯一切以身体为重,相应事务酌情处置。

赵高是诏书的执笔者,对于皇帝下诏时的忧虑之情十分清楚。

相比于赵佗的身体,似乎徙民之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。

人比人,真是气死人啊。

若是冯无择地下有知,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表情。

或者说,也正因为有了冯无择在越地病亡的例子在前,始皇帝才会对赵佗染疾之事感到惶恐。

他是真怕赵佗也和冯无择一样,死在了南方。

明白皇帝的心情,赵高轻声安慰道:“陛下勿要忧虑,武功侯年轻体壮,只要能及时回到咸阳,由医者诊治,想来没有大碍。”

始皇帝颔首,抬头望了望天空。

“朕还要等着赵佗回来,为他亲自封侯啊!”

……

“哈哈哈,皇帝心中果然有我。”

桂林城中,武功侯赵佗收到了来自咸阳快马加鞭送来的诏书,略一扫视,便脸露得意,自己在屋中轻笑起来。

在数月前,他一收到皇帝的徙民诏令,就立刻看出来这是李斯、王绾两人给他下的绊子。

动机很简单,皇帝当年在他出征前,可是明确当着众公卿百官的面,说过待他赵佗凯旋,便让其宰执天下。

君无戏言,特别是这种当着满朝众臣承诺的话。

赵佗如果按原计划在冬天回去,那么到了年底秋季,全国升迁调任官吏的时候,两位丞相就得有一个下台。

王绾年富力强,花了老长的时间才熬走了右丞相隗状,屁股还没坐热,怎么可能愿意被赵佗取代。

李斯今年都七十岁了,自吕不韦时入秦,熬了大半辈子才当上了左丞相,连最高的右相之位都没摸过,更不可能甘心下台。

哪怕多拖上一年,那也是极好的。

两个丞相一琢磨,联合起来以徙民入越这种国之大事来拖延赵佗的步伐,让谁也从表面上挑不出毛病。

如果换成一般人,还真只能捏着鼻子忍下来,继续在这百越之地耗费时光,毕竟两丞相联手,皇帝也答应下来,如何翻盘?

可赵佗不一样。

“就凭我和皇帝的感情,我若一病,你李斯如何应付?”

赵佗嗤笑一声。

政治场上正是如此,别看平日里众公卿之间你对我乐呵呵,我对你笑盈盈,真要是双方有了利益冲突,找到机会去下绊子,甚至下死手也是常有的事情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