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4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扶苏脸色骤变,回道:“妇翁所言太过危言耸听,朕了解镇国侯,他绝非六卿、田常之类。”

李斯说道:“镇国侯或许不是这样的人,但人是会变的。陛下亦曾读韩非之书,可记得奸劫弑臣之言。陛下啊,君王之权切不可尽落于臣子之手,不管是面对任何臣子,陛下亦要有制衡之术应对才是。”

话到最后,李斯咳嗽道:“臣闻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臣今日之语,尽是为我大秦所虑,为陛下所虑,还请陛下思虑之,咳咳……”

扶苏听出李斯句句发自真心,所言也有道理,不由动容道:“妇翁所言甚是,朕自会好好思虑,还请妇翁勿要担忧。”

见到二世皇帝听进去了,李斯这才轻松下来。

他并不是单纯的针对赵佗,而是真心忧虑大秦的天下。

晋之六卿,齐之田常。

自古以臣篡君位之事并不少见。

镇国侯如今身居高位,权倾朝野,皇帝又对其宠信有加,李斯这个学法之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危险。

臣子掌握了太大的权力,那么对于君主来说就是一种削弱。

他的外孙公子启明,若是不出意外日后将成为秦三世皇帝,这大秦的天下和他李氏一族息息相关,李斯自然会格外谨慎。

李斯若尚在,还能牵制赵佗。

但他这一死,赵佗可就是真的朝堂之上再无敌手了,若是赵佗真有不臣之心,那对秦国来说就十分不妙,故而李斯在临走前,必须要好好叮嘱二世皇帝。

臣子需要制衡,君主的权力不能轻易落入臣子手中。

扶苏对此有所思,但并不想多谈此事,便转移了话题,和李斯提到了启明等小辈的事项,之后又嘱咐李斯多多休息,便摆驾离去。

二世皇帝走后,李斯有些疲累,躺在床上,默然不语。

片刻后,送皇帝离开的李于进屋。

他想到今日皇帝和诸卿前来看望李斯的事情。

正是因为李斯要死了,才会有这么多人前来看望。

李于心中满是悲伤弥漫。

“父亲,儿离不开你。”

李于跪在榻前,看着榻上的李斯,泪如雨下。

李斯若在,他这个二代可以活的无忧无虑,哪怕做错了事情,也有老父为他解决。

如今老父将去,李于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慌,他紧紧握住李斯枯瘦的手,不敢轻易放开。

“没什么好伤心的,生死有命,我活了七十八岁,已经够久了。”

李斯打量了一眼自己的儿子,叹道:“我只是担心你性格浮躁,遇到事情不懂隐忍,在这一点上比你兄长还要差上许多。我在的时候尚能约束于你,一旦离去,就怕你日后惹出祸事。于儿啊,以后之事,你莫要胡乱作为,一切只须听皇帝吩咐,只要有皇帝的恩宠在,吾李氏方能长存无忧。”

“儿知道了。”

李于点头,含泪应声。

李斯今日连续见了好些人,说的话太多,已是有些无力,见到李于点头,他也没有心力再多说什么,疲惫的挥了挥手,让李于离去。

听到儿子离去的脚步声。

李斯躺在榻上,愣愣的看着上方的木梁。

他今日请求赵佗照拂李氏。

又对二世皇帝言赵佗权力威望太大,可能会对国家有威胁,要进行防范。

最后还嘱咐了李于日后该如何行事。

这些事情了结,他本该安心等待死亡的降临。

但李斯还有一件事情放不下。

他睁着眼睛,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面容坚毅的中年男子。

“父亲。”

男子叫了一声。

李斯再也忍耐不住,泪水自眼角流落。

在弥留之际,李斯想到的是那个让他操碎了心,让他付出了最多心力,也最让他失望和牵挂的儿子。

他除了是帝国的丞相,一位政客外,更是一个父亲。

他喃喃道:“由儿,我的由儿……”

秦二世皇帝六年,夏。

秦国文通侯左丞相李斯,薨。

第八百四十章 :制度

文通侯李斯薨,使秦国朝堂上的权力结构出现了改变。

李斯资格老,声望大,又是当今皇帝的岳丈,一向代表了秦国的法吏集团,是朝堂上能与镇国侯相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
如今他一死,法吏集团在朝堂上的代言人就只剩下了廷尉甘虔。

不管是职务、爵位还是本领,甘虔都无法和赵佗相比,处于绝对的弱势。

而除去李斯外,朝堂上另一个能和赵佗相抗衡的人大概就是太尉王贲了。

这位同样是秦国名将,列侯爵位,又位居三公之一的太尉,还当过赵佗的上司,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王贲甚至还要压赵佗一头。

但王贲身体不太好,他又一直谨记王翦的教诲,鲜少参与朝堂争斗。要不是二世皇帝不准他辞职归去,王贲早就回去养老了。

其子王离如今为西征大将,他王家后继有人,没有必要贪恋权位。

在这种情况下,王贲同样起不到抗衡镇国侯的作用。

至于王贲以下,李信、羌瘣、蒙恬等将领,或是爵位功勋不如赵佗,或是曾当过赵佗旧部,属于一党,更不可能对赵佗有所牵制。

朝堂上,赵佗一家独大。

这让他曾经的那些旧部手下,一个个看在眼中,喜在心头。

觉得镇国侯真是熬出头了,如今身居高位,没有政敌,又有皇帝的支持,日后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,不管是变法还是改革,全都将畅通无阻。

唯有赵佗心感不安。

没过多久,二世皇帝就将奉常王绾升到了左丞相一职。

这一来,赵佗手下诸人面色微变。

郦食其更是大胆道:“君侯,昔日王绾因君侯而被先帝贬谪,心中一定会有怨言。此当要小心,且今上如此安排,恐怕是有深意啊。”

赵佗反倒笑起来。

郦食其的话自然有道理,当年王绾是右丞相,结果因为赵佗而被贬官,心里肯定是对他不爽的,如今被升为左丞相,双方自然不太对付。

王绾和其背后的势力,或许将成为赵佗的对手。

但这件事并不一定是坏事。

扶苏命王绾为左丞相,不就是用来牵制自己吗?

虽然大舅哥对于自己有防范心,赵佗感到有些难过,但从另一方面来讲,这也证明扶苏正在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君王。

朝堂之上玩制衡,防止一方独大,威胁到君权,这就是帝王权术的基操啊。

在某些层面上看,这样做对君主好,对做臣子的也好。

赵佗对此并不在意,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将精力放到变法以及学室上。

特别是学室的改革和扩大化,是赵佗接下来的重心。

先秦时代,诸子争鸣,百家竞技,成为了华夏历史上文化和思想最为灿烂的一个时期,出现了数不清的贤者大家,留下了无数的经典著作。

但随着秦国统一,始皇帝尽收天下典籍,焚书而禁言,使得原本开放的思想文化受到重大打击。

再到后来汉武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更是将这一思想禁锢推向了高潮。

在赵佗看来,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,但对华夏的思想文化造成的伤害极大,特别是到了后期形成儒家独大的地步,将其他思想视为异端,动辄进行打击,使得思想层面上陷入僵化,变成一潭死水,这是十分不好的。

有竞争,才能有进步。

垄断,只会走向毁灭。

“历史早已改变,我既然到了这个时代,当不让百家断绝,使一家独大。”

赵佗之前提议的农学、工学、医学等学室在数年的施行下,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,为秦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。

天下各郡县的农官、工师甚至于医者,有许多都是毕业于学室,这成为了一个普通人走向仕途的上升通道,社会层面上的反响很好。

如今赵佗就是要增加学室的种类。

除了农、工、医之外,又增设了诸子之学。

相比于培养政治人才的法吏学室,以及农、工、医三个专业学室,这些诸子之学有些特殊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