拖儿带女去逃荒(87)(1 / 2)

加入书签

傅景胤说是皇上有意纵容,可若不是豫王从一开始就存了不该有的心思,又何至于到这一步?

而皇帝,为了江山,就连偏爱了数十年的女子和儿子也可以舍弃,这就是帝王的无情之处。

云初只觉得心冷如冰,她没有再看豫王父子,抬脚离开了小院。

外面依然艳阳高照,云初却觉得浑身发冷,鼻端似乎还萦绕着那屋子里腐朽的气息。

亲眼目睹了豫王父子的惨状,她离开京城的心思越发迫切。

一路走出来,两人各怀心思,默默无语。

傅景胤似乎知道她心情不好,什么话都没说,只送她到海府门口,连马车都没下,便道别离去了。

云初怔怔地站了片刻,望着马车离去的背影,只觉得心里百味杂陈。

或许,这是她见到傅景胤的最后一面了。

虽然他曾提起过会去定阳看她,可如果皇上真的时日无多,只怕他一时半会儿都不会离开京城。

待到下次相见,时过境迁,彼此又不知会是什么样子了。

云初进了海府,径直回了自己的院子。

宋王氏已经回来了,见她独自回来顿时喜出望外,问了几句诸如他们去了何处,相处如何的话,云初实在没心情回答,借口累了便回房躺下了。

宋王氏见她心情不好,便识趣地不来打扰,张罗着装糕点收拾行李去了。

转眼到了清明节,因为海百川重新起复,海大夫人极为重视这次祭祖,早几日就拘了一家人吃斋沐浴,连几个小的偶尔高声说笑都会被斥责。

到了清明节这日,全家人早早起来,换上或黑色或青色等没有刺绣花纹的衣裳,海大夫人等女眷则用银簪玉饰等物梳挽发髻,一家人去了祠堂。

祠堂早已打扫得十分干净整洁,海百川亲手开了门,带海晏清等几个儿子将香烛纸钱,果子糕点等供品进了祠堂。

海大夫人则带了云初几人立在院中,随着海百川举行祭祖仪式,跟着跪下叩拜。

云初还是第一次见识古代的祭祖仪式,见海百川在祠堂内带着男丁跪拜、燃烛、上香之后,又念起了捧起一卷纸张读起了祝文,云初听他念了天地悠悠,乾坤郎朗,泱泱海氏,源远流长,列祖列宗,德业辉煌之类的一大篇,大概意思是感谢祖宗,请祖宗保佑海家子孙繁茂,兴盛昌宁。

祝文念过之后,又有各种仪式,如孝男行食礼,孝孙行亚献礼,海大夫人也要进祠堂,行供茶礼。

一番繁琐的仪式做完,最后焚纸焚祝文,众人跪拜四叩首,才算是礼成。

从祠堂里出来,海百川脸上流露出几分疲惫之色。

他看到院内带着云锦等人的云初,便缓缓走了过来。

你的事,你母亲都跟我说了海百川望着面容沉静的长女,神情既愧疚又惋惜,父亲亏欠你良多,只盼望你能一生平安顺遂,日后你想做什么,都随你心意吧

这些日子他一直不知该如何面对云初,听海大夫人说云初要回定阳去,更是心情沉重。

他又何尝舍得长女离开身边?只是他也知道,云初去定阳会比在京城过得更自在舒坦些。

云初看着他已经露出隐隐苍老之态的脸庞,也觉得内心酸楚。

多谢父亲母亲。

海百川疲倦地摆摆手:日后要记得时常捎信来。

云初答应了下来。

海晏清等人还不知道云初已经决定离开,闻言都有些疑惑,却又不敢细问。

待到晚上家宴,云初才告诉他们她要回定阳去了。

几个大大小小的孩子闻言都是吃惊不已,有劝阻的,有挽留的,有流泪的,几个小的更是围着海大夫人又是撒娇又是哭闹,求海大夫人留下云初。

可是云初心意已决,无论弟妹说什么都只是微笑不语,还反过来劝他们要用功读书,要听父亲母亲的话,等他们大了就去定阳找她玩。

海百川和海大夫人知道云初已经下定了决心,倒也没再劝她,当着海晏清等人的面给云初许多铺子和田契等物,说是给她傍身用的,云初没有推辞,一并收了。

因云初是海家嫡长女,因此海百川给她的东西虽然多,海晏清等人也没有斤斤计较,都觉得本该如此。

次日一早,宋贵来到海府接云初和宋王氏等人。

行李等早已打包好装上了马车,这次云初不打算再回来,再加上给宋家人他们带的礼物,足足装了三辆马车,宋王氏和云初坐在第一辆马车,奶娘抱着孩子坐了第二辆马车,第三辆马车则装满了东西。

海家人送了云初一行出去,少不得洒泪而别,海云锦等几个小的舍不得云初,一直送到街口才停下脚步。

云初见前面就是人来人往的大街,便掀起车帘说道:父亲,母亲,你们快回去吧,别再送了。

海百川微微驼着背,望向云初的眼神既不舍又辛酸,他点了点头,说道:好好照顾自己和孩子,记得常写信。

眼看着分别在即,海大夫人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隔着车帘握着云初的手,怎么也舍不得放开。

云初,你若是觉得不习惯,尽管回家来,记住了吗?

云初探出身子,看着海大夫人。

气质娴雅的中年女子此刻眼泪汪汪,一双眼镜定定地看着云初,连眨都舍不得眨一下。

云初心里一酸,低声说道:母亲,恕女儿不能在身边为您尽孝了

海大夫人本就强自忍着眼泪,闻言眼泪唰地落了下来。

不怪你,都怪母亲没有照看好你

云初抽出帕子给海大夫人擦泪,轻声说道:母亲,您回去以后看看我的枕下,您和父亲给我的东西我都放在那里了,还有五千两银票,你留着慢慢花用。父亲的咳疾不重,药和方子我都一并放在我屋中桌子上的匣子里了,好好将养,到秋天就会痊愈母亲,我在定阳过得很好,您若有什么事,尽管去定阳寻我。

她每说一句,海大夫人的眼泪就多一分。

傻孩子,傻孩子她喃喃说不出话,只会反复地念叨这几个字。

难怪云初昨天毫不推辞就收了那些契纸,原来她压根就没打算要。

她不但没要海家给她的产业,居然还给他们留了五千两银票。

她的云初这么好,为什么命却这么苦?

海大夫人泪如雨下,眼看着云初的马车渐渐远去。

作者有话说:

①关于古代可以流放到海外这件事,如今的越南、老挝、缅甸,包括东边的韩国、日本、朝鲜等地都曾经是古代中国(某些朝代)的附属地。古代的君王为了更好的管理海外,也为当时的海外附属地制造点麻烦,很乐意把犯人流放到那里,比如朱元璋就把陈友谅的儿子陈理,明玉珍的儿子明升等人发配到高丽去了,让他们不能返回国家再掀动起义造反。

②祭祖祝文来自百度。

第149章 尾声

云初一行都是老幼妇孺, 自然还是选择跟着宋贵的商队走。

怕商队久等,他们径直去了城门,与商队汇合后便出了京城。

一路紧赶慢赶, 云初完全顾不上伤春悲秋的离别情绪,只是出了城门之后, 才有那么一丝丝的怅然。

她料想得不错, 那日果然是她和傅景胤相见的最后一面。

她想起傅景胤曾说过他是个有心的人,只是她这次离开得匆忙, 连海晏清都不知道她定了今日启程,傅景胤自然也不会知道。

不过如果皇上真的沉疴难起, 朝中势必有变动, 他为了太子和皇后,也无暇会顾及自己了。

云初不过略思忖了片刻,便将这念头抛诸脑后了。

以后她只想做个平民百姓,只要不天下大乱, 那朝廷谁做皇帝,有什么变动, 跟她也没什么关系了。

既然是跟着商队走, 自然是一路晓行夜宿, 好在如今天气和暖,两个孩子也都大了,在路上吃吃喝喝,说说笑笑,逗逗孩子,赶路的时间倒是过得飞快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