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桥北转免费阅读(24)(1 / 2)
沅昭:那就看爹你是要面子,还是要娘高兴?
那行!冯大山一咬牙一狠心,两只手从袖子里面夺出来,破罐子破摔大吼一声:刘大夫,你看吧!
视线落在冯大山的两手上时,刘大夫的两条眉毛高高扬起,震惊之色不言于表,这是用了美颜膏的效果?
沅昭点头,指着冯大山色差明显的两手中更为白皙年轻的那只,早晚连续擦了一个月。
没有副作用。
刘大夫沉默了。
他瞅瞅沅昭布包里的三盒美颜膏,突然打着商量的语气问道:小大夫啊,你看要不这次的美颜膏就卖给我吧?
沅昭:?难道刘大夫也有一颗爱美之心?
刘大夫解释:我的老妻、我小女儿和外孙女,一人一盒,刚好够分。
啊这,我本打算寄售在镇上的胭脂铺的。沅昭迟疑,要不,等下次,我专门给刘大夫留出一盒来?
刘大夫摇摇头,大手一挥说道:这样吧,我拿着外孙女的美颜膏同小大夫走一趟,只叫胭脂铺的掌柜知道这样东西,如此可行?生怕沅昭不同意,刘大夫咬咬牙主动道:小大夫同胭脂铺的生意,也可由老夫出面做担保!
刘大夫的济世堂是镇上开了几十年的老字号,可以说凡是在青山镇生活的百姓,就没有不曾来过医馆看病的人。
以刘大夫的名义担保,胭脂铺那边做生意也不会刁难,甚至还会让利给沅昭。
行不行的,话都叫刘大夫说完了,沅昭也只能答应。
作者有话说:
沅昭:拒绝困难症
第34章
刘大夫的名头果然好使, 尤其他还亲自陪同上门,脂粉铺子的掌柜在着手试验美颜膏的效果后,当即便同沅昭签下了单子。
因着沅昭在脂粉铺寄售, 但脂粉铺在镇上的名声也不小, 所以双方算是互相占着利,最后定下二八的分成。
估摸着应有讨价的环节, 沅昭先说了三两银子的价格,这样自己便能拿到二两四钱。
却见对方毫不犹豫点头,使得。
虽早就知道美颜膏能卖出高价,但沅昭还是不免惊讶于对方竟这么爽快。
许是看出了沅昭的疑惑,爽快的女掌柜捂嘴轻笑一声, 解释道:咱这脂粉铺自然是有独一份的方子才能受姑娘小姐们青睐, 沅昭姑娘的美颜膏甚好, 但一来是寄售在此,二来也能为脂粉铺增加生意, 便相当是铺子白得六钱银子。
沅昭听明白了。
其实这桩合作能成, 完全是对方看刘大夫的面子。
因为这位掌柜压根还不清楚美颜膏的效果, 刚才她虽将美颜膏擦在手上观察了片刻, 但兴许是职业习惯,只看颜色闻气味和擦在皮肤上的感觉。
但也能理解。
美颜膏毕竟属于保养品,一次两次的看不出来, 得时间一长才能发现惊人的变化。
好在沅昭也不急着马上见到银钱, 她带来的三盒美颜膏已经出手卖于刘大夫, 暂时充盈了空瘪的荷包。
更难得的是,因为脂粉铺的掌柜还不了解美颜膏的作用, 所以双方定下的契约中并没有严格要求沅昭须得定期交货, 也就是说卖不卖卖几盒, 全凭沅昭的心情。
商定好事情,记挂着还在西街卖豆腐的大哥大嫂,沅昭这便打算离开。
和刘大夫在胭脂铺门口分开,沅昭二人连忙朝西街去。
摸了摸荷包里躺着的十两银子的银票,沅昭对冯大山说:爹,卖完豆腐回村,顺便割两斤肉吧,晚上包肉包子吃。
冯大山点头同意,成,爹再去山上挖点儿竹笋,包个鲜笋肉丁馅的,保准你爱吃。
两人步子挺快,不消片刻就到了西街,熟门熟路去找自家的豆腐摊儿。
却不想还没走近,一个身影就直直冲着他们而来,来人到冯大山跟前,一脸着急说道:冯大哥,你家摊子出事儿了!
**
青山村冯家老宅。
柳氏送走上门的媒婆,喊来厨房里正忙活的春草,你的婚事且不如先前那般着急。如今十里八乡包括镇上的好些户人家都晓得咱家专卖豆腐,你又是个性子好的,已经有不错的人家托媒婆上门过问。我和你娘打算挑一户定下来,家里再留你半年,等中秋再另行婚嫁。
春草红着脸,轻轻点头,我都听奶和娘的。
柳氏拍着春草的手背说道,你且放心,家里有了正经营生,你的两个弟弟也去了镇上的书院读书,凭咱这样的人家,叫你嫁去镇上也不会受埋汰。
这阵子就别再忙灶上的活计了,多练练缝补,也好轻快些。
眼下最要紧的事情有了眉目,不止春草脸上有了笑容,柳氏打心眼里也觉得清净不少。
另一边,媒婆自冯家老宅出来,转弯去了冯家二房。
小王氏听见敲门声出来,打开门一看来人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媒婆,不由眉头一皱。
婶子快进来喝杯粗茶,可是有要紧的事上门?虽家里两个都不需再相看人家,但除去媒婆的身份外张媒婆也拐着弯的算各家年轻人的长辈,小王氏也不敢将人怠慢了。
张媒婆喝了碗热茶,这才道明自己的来意,老婆子刚从你婆母家过来,想着你这边还有个十七岁的小女儿,没记错的话应是还没说定人家。正好我手上有几户殷实家境的后生,样貌俊秀为人老实,其中也有在私塾读过几年后来在镇上找了活计的。且瞧你看中了哪家,回头我去说道说道。
小王氏心下一惊,倒真没想到她是给二丫来说媒的?她扯起嘴角笑了笑,推辞道:多谢婶子为我家二丫打算,只是原本大丫也才刚定亲,开春三月份童生老爷下场科考,两人的婚事少说下半年才能举行。
既如此家中便只剩下二丫一个孩子,我同她们爹难免孤单了些,便想多留二丫几年。
张媒婆反而不认同,这么说前头长姐的婚事推迟也是事出有因,下面妹子年纪渐大,早早说定人家也免得节外生枝。若家中想多留几年,便同未婚夫婿那边提一声便罢。
再者,子女婚事再要紧不过,有些疼爱子孙的长辈,便是只留下一口气都得坚持着等人成婚才走,否则这一耽误就耽误一辈子。
还从没听说过父母孤单便强自留下女儿,竟要推辞上门的好婚事的?
张媒婆一面心中极为不理解,一面又有些觉得这冯家二房媳妇有些糊涂过头了。
小王氏心中暗骂张媒婆多管闲事,但面上依旧一片笑盈盈,婶子说得极是。继而她面露难色,张了张嘴,说道:唉,不瞒婶子说。
我家二丫出落得亭亭玉立,虽家中并无兄弟帮衬,但也有不少人家前来过问。年初三我回家里探亲时,两个丫头也一并跟去了,当时我娘家大嫂便相中了二丫,十分热情地想要说和她外家一个子侄。
只我恰好听说过那后生的事情,不是个懂上进的性子,我便借口说想多留二丫几年给推拒了。
如此一来,婶子刚才问起二丫的婚事,我便不好再点头答应。不然若叫我那娘家嫂子知晓,怕是要闹荒唐事。
张媒婆轻轻点头,也是。这各家妯娌姑婆间的关系,不比那些读书人的之乎者也简单,尤其张媒婆长年混迹在三姑六婆中间,最是能明白这种为难。
但张媒婆明白是明白,却不敢苟同小王氏的做法。小王氏先前说过,她娘家嫂子说和的后生并不大上进,想来那边也不占理。
而且小王氏还是出嫁二十来年的小姑子,眼看着以后也是童声老爷的岳母,便是推了,又另找一门,也没什么不对。
张媒婆放下茶碗,擦了擦嘴起身,天色不早,这便得尽快赶路回家去了。
眼看着小王氏确实没那个心思,张媒婆也没再强求。毕竟她是过来说亲的,不是上门同人结仇来的。
送走张媒婆,小王氏插上大门,回过身来脸色难看。站在原地片刻,小王氏转头看向院里一顶简陋的茅草篷,声音含着怒气,死丫头就知道偷懒,圈里的猪都比你能耐,这么长时间连个男人都拿不下来,白叫外人看笑话!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