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伍出?诸果滋味】第四折戏?龙眼好戏01(2 / 2)

加入书签

「哦?」陈梦笙漫不经心地回答。

「冯大小姐一直在众人呵护下长大,不知道世上有假凤虚凰。」玉瑷拿着龙眼褐hsE的果实放在眼珠子前看着:「虽然我没吃过荔枝,但听说荔枝和龙眼挺像的,这位大小姐,吃惯了荔枝,却分不清荔枝和龙眼,倾心於你啦!」

陈梦笙向玉瑷丢了个龙眼核:「说什麽呢,如织还没及笄,不过是个孩子,只因为我骨子里还是nV孩儿,所以容易觉得亲近罢了。」陈梦笙非常不以为然。

「信不信?冯家大小姐恐怕想买棵现成的荔枝树,天天催下人想办法让荔枝结果,然後她会拿一大把荔枝砸向你,以表示心迹。」玉瑷没有要放过陈梦笙的意思。

陈梦笙摇摇头:「秉烛夜游时,我跟她在破庙待了一会儿,她说这是她吃亏呢!如此心高气傲的小姑娘,我岂能入得了她的眼?」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玉瑷叹口气道:「那你说说,她为什麽从一心成为世孙妃,变成只嫁第一知情识趣的好男儿?」

陈梦笙偏头寻思了好一会儿,认真回答:「我猜想,那是没拿到监国定情锦帕的推托之词。她如此心高气傲,哪能承受监国没垂青於她?」她顿了顿,又继续说道:「饶是如此,她练习时对我递出目箭,还真让人以为,她会倾心於我,这小姑娘真是戏台将才。」

闻言,见陈梦笙仍未了悟,玉瑷不得不深深感叹:「唉唷,傻笙姑作戏一辈子,心里又只有臧哥哥,难以察觉他人的情意,於是成了一块生菇的大木头啦??」

「我才不是木头!」陈梦笙再次拿一颗龙眼核扔向玉瑷,玉瑷捡起後,又扔了回去:「我得找几对男nV,看看你能否辨认,哪几人是夫妻、哪几人是兄妹,测测你的目力!」

两人又笑闹一阵,就在这时,忽然间,玉瑷的视线一闪,远远瞧见另一处厢房前,有一名白净的青衣男子走过。

「有好戏看了!快躲起来!」玉瑷压低嗓门,示意陈梦笙跟着她躲在矮木後,只露出一双小眼睛偷t0uKuI看,但眼中闪着遮掩不住的兴奋光芒。

「我们要看什麽?那边不正是画师专属的厢房?那位青衣男子不正是画师沈瑞?」陈梦笙问道,一边赶紧放低身子,心中一阵好奇紧张。

此次献戏,特别请工匠制作摺扇和屏风,又请文人画师在上面以极佳的书法字迹誊写JiNg选戏文,绘上剧中人物形貌,并写上「庚申年四月十二日,檨镜记初演」的字样,盖上礼部南薰馆的官印,值得收藏。为此,南薰馆请了数名画师相助。日前相亲戏会上,沈瑞就登场作画,由於画风细腻、笔触生动,再次应邀挥毫。

自命「礼部包打听」的玉瑷语带神秘说道:「你可知晓,沈瑞可不是寻常画师?」

「难不成??他也会唱戏?」陈梦笙问道:「看他行止太过拘礼,又不像。」

「答错啦,他的不寻常,在於他的爵位。」玉瑷摇摇手指,甚为得意。

「爵位?什麽爵位?」陈梦笙颇惊讶,玉瑷赶紧解答:「他可是怀安侯。」
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://m.zuozhekan1.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', '')('「东宁有这麽年轻的侯爵?看着不过二十而已,这爵位我也未曾听闻哪。」

玉瑷解释:「是清国封的,他八岁袭叔父的位置,前年降了世子,世子要他迁来东宁。」

「这尊侯爵既然被请来东宁,好歹是个侯爷,在礼部画太妃寿宴的东西,岂不是太过委屈?」陈梦笙偏头寻思道。

「人们以为沈爵爷富贵悠闲,实际上,沈家举家搬来,怀安侯是清国爵位而无俸禄,祖母还常常拿出金元宝换铜钱,大街上的当铺小厮见到她,都喊她元宝太君呢。」玉瑷进一步解释。

「那你为何说有好戏看?」陈梦笙发问,正说着,一位妙龄nV子现踪,她轻移步伐追上沈瑞,紧接着亦步亦趋跟在他身後,直嚷着「沈画师」之名。

「嘘??有好戏看,正是因为她!」玉瑷指着nV子,陈梦笙还要发问,却见nV子伸手拉住沈瑞衣袖,於是噤了声继续窥看。

「沈画师,你为何从不看我一眼?」nV子问。

「耻。」沈瑞只回答这个字。

「你以我为耻?」nV子瞪大眼睛,陈梦笙和陈玉瑷也倒x1一口气,尽管主动跟随男子的确并非闺秀该有的行止。

只见沈瑞面容平静:「我说的是,替我找把木尺。我要画戏台,不想拉歪线条。」

「我马上去拿!」nV子简直要跳起来,陈梦笙忍不住问道:「这妙龄小nV子是谁?」

玉瑷当然早已备妥答案:「礼官郑斌家的小姐郑响儿。笙姑想不想知道,沈瑞与郑响儿,是如何兜在一起?」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陈梦笙丢了个「速速说清楚」的眼神,玉瑷得意解释道:「沈瑞常为人画画赚钱,也应聘为郑响儿祖母画像。响儿姑娘也雅好丹青,争取在一旁欣赏,赏着赏着,老夫人像画好了,小姐也把沈瑞画到心版上了。为了亲近沈瑞,她借沈瑞的砚台来赏玩,不慎打破,为了赔偿,小姐提议帮沈瑞当画僮磨墨,从上回相亲戏会,她就跟着沈瑞跑来跑去,颇引人非议。」

就在这时,郑响儿拿了把木尺回来,递交给沈瑞,沈瑞接了尺,指尖不慎触及郑响儿的纤纤玉指,郑响儿脸sE娇羞,沈瑞手指一颤,倒x1一口气,似乎竭力自持。

只是,沈瑞没立刻拿回厢房去作画描线,却看着郑响儿:「姑娘仔细瞧,这是一尺。」

郑响儿点点头:「我知道这是一把尺。」

「我的意思是,这是一尺的距离,男nV授受不亲,还请姑娘与我保持三尺之距。」沈瑞正sE道。

「噢??」陈梦笙和玉瑷按住心,彷佛入戏的观众,感受着郑响儿的羞辱和心痛。

郑响儿听闻沈瑞这样说,自是失落地别过头,手帕按在眼角,含泪离去。然而,陈梦笙和玉瑷发现,沈瑞并没走开,他的目光紧紧跟随郑响儿的背影,眼神既温柔且悲伤。

「哇??」陈梦笙不禁出声叹息,她推推玉瑷:「你说我是生菇的木头,沈瑞他这绝不是无情吧?」

玉瑷点点头:「亏你看得出来,尚称有救!这出好戏是郎有情且妹有意,然而沈瑞却佯装无情无意。」

「既然如此,沈瑞为何不理会郑响儿?」陈梦笙不解,玉瑷想了想,猜测道:「应该是不忍心堂堂礼官之nV,跟着清国降爵的他受人议论。」

「如此揪心拉扯,我俩好像在看一场活生生的《荔镜记》??只愿这对有情人,能终成眷属啊!」陈梦笙慨叹,看着沈瑞孤单离去,安平午後的日头正炽,眩光让人无法直视,而沈瑞的形影却显得分外孤单。

陈梦笙不禁要想,她一向在戏台上搬演贪嗔痴Ai,这回她成了板凳上的看戏群众,却因她也同样姻缘路未成,而深深入戏着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这一天,已是四月初二,距离太妃寿辰仅余十日。

陈梦笙收束心神,告别玉瑷,回到南薰馆,继续雕琢新编的《檨镜记》。她心心念念盼着,在太妃寿辰之日上演《檨镜记》,对臧哥哥坦承隐瞒多年的nV子身分,求得他的原宥,唯愿成为世孙妃之路,自此一片坦途。

***

紧锣密鼓筹备上戏之间,四月十二日来临,太妃生辰如期而至。

这一日,天气晴朗,自安平港边放眼望去,海不扬波,风平浪静,一片带翠的碧蓝,让人们互相称喜说真是个大好吉日。

在这片浩渺碧波之外,从澎湖到安平的针路上,有一艘艨艟迎着拍击的cHa0浪,沿途顺风疾驶。

一名外表俊朗但难掩疲态的中年男子站在船首,擎着西洋镜,镜筒中只有蔚蓝的海面,尚未出现他睽违六年的海国东宁。

六年前,他不顾陈永华苦劝,意气风发扬帆西征,大军挥进之际,他还慷慨赋诗。

「壮士怀激烈,忠心在一片??我今兴王师,讨罪民是唁安慰??」

他还能背诵自己作的诗句,却未能逆料,此去居然如此旷日耗时。

今日顺风,再两个时辰,他就要返家了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他终於回来了,舍大船而就小船,为的就是以快船赶上母亲六十大寿。他这名戏台上缺席已久的要角,即将重返戏棚。

只是,想到整个藩国都会责难他没能凯旋而归,这名男子郁郁地叹了一口气,却仍然无法舒散x口重压着千斤巨石之感。因此,有那麽一瞬间,他甚至恍然觉得,湛蓝的碧波正向他招手,引诱他纵身跃入,如此一来,他就从这历史的戏台上遁逃无踪,再无人可怪罪於他。

然而,他终究还是撑下来了。毕竟,断不能让母亲在六十寿辰之日,听闻长子战败自戕的噩耗??

只是,在北园别馆忙碌筹备寿辰盛会的郑克臧和陈梦笙,都不知晓这名男子的归返,以及他将如何改写许多人的人生戏文??

————上卷完

?世孙妃的隐藏戏单?

郑经写的这首不太正经的诗,名为〈和陈复甫赠李正老对酒春园作〉。笔者在「全台诗资料库」意外打捞到这首诗时,还真是惊讶。全诗如下:「磊谷先生乐少男,恋情常在半吞含。凝神俱属朦胧眼,有意岂无侧坠簪。却把笑谈开酒兴,聊将诗句写怀湛。春园空植千株YAn,莫若莲花自醉酣。」从全台诗来看,郑经写了多首与陈复甫唱和的诗句,输入关键字「复甫」可以找到多首诗作,而复甫正是陈永华的字,可见两人交情。

《台湾外记》记载了沈瑞娶郑斌之nV之事,以及祖母拿元宝换钱等事;亦记载沈瑞个X拘礼耿直。沈瑞的叔叔上一代怀安侯娶三藩中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妹,因此受到郑经重视。郑氏和沈瑞的故事,在《世孙妃上戏下卷东宁之变》中,将与克臧梦笙互相呼应,映衬彼此不同的选择。沈瑞为画师的部分则是杜撰。

在这上半场的最终幕,返国之人应该不难猜测。针路是指航道、航海路线之意,因用指南针确定航海路线,而有此名。艨艟为牛皮包覆的战船,明朝茅元仪所编《武备志》记载「此不用大船,务在捷速,乘人之不备。」选用此船而非较大的三桅帆船戎克船,是为了强化此人兼程赶路之心。

此人返国日实为永历三十四年一六八〇年三月十二日,本书将之延後一个月至四月十二日,搭配虚构的太妃诞辰,设定在这天亦是为了搭配檨仔初出上市的时令。
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://m.zuozhekan1.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', '')('《世孙妃上戏》问世之际,我办了个猜书名的活动,扰乱人心的选项包括《世孙妃上学》、《世孙妃上船》和《世孙妃上阵》,其实一开始,我想写的是《世孙妃上学》。

毕竟提到陈永华,总不免说起建先师圣庙、设立国子监的事蹟。陈永华是国子监的学院今之校长,让nV儿扮男装上学有何不可,於是我构思了一个概念上接近韩剧《成均馆绯闻》、於台南孔庙明l堂上演的故事??然而,写了六万字以後,我终於诚实面对自己:这故事不对,尽管有完整的大纲,写起来就是很卡,好像少了点什麽。

因为写作不顺利,我转头写了《斑马鱼》二、三,还修改《这次我们,花开不散》,又一度想写个歌仔戏的故事,为此甚至还跑去上了几堂歌仔戏课。最终,歌仔戏没写成,学戏成果惨淡,四肢不协调的我,连云手都摆不好,一段「身骑白马」都无法以动作搭配声音演出。但短暂又惨烈的学戏经验,倒是让我想到——如果让世孙妃成为伶人,那会如何?我很喜欢以「声音」为元素创作相关作品有《只想悄悄对你说》、《穿乐吧!一九三四nV孩》和《遗失在记忆里的歌》,「上戏」的主题更接近我一直感兴趣的自我实现、为自己发声等等,除此之外,会笃定选择「上戏」的元素,还有一个原因。

东宁之变两年後,清国来台,郑克臧、陈氏、诸多东宁文官武将的儿nV??这些在东宁诞生成长的「东二代」,因为「东宁之变」而转变命运。清国消灭了东宁所有的典籍,他们的声音无法流传下来,历史上,他们通通成为彻底无声之人。於是,我想像出虚拟角sE,结合真实人物,揣摩他们的内心,g勒一个虚构的,从「东宁之恋」到「东宁之变」的故事。

只是,东宁王国时期,因为史料阙如,搭建故事舞台时更加不易,也因此,想像不得不先行於明确的史料和研究定论。我写作时难免心虚,但是,东宁有强国进b,有岛内不合,与此刻的台湾如同惊人的镜像,我认为台湾需要更多东宁的故事,不能等待历史资料全面集货完毕,才让创作扬帆启航。因此,请容我抛砖引玉——电子书相较纸本书,容易更新内容版本,我想,正是为了这样的时代而生吧!

中场休息的帷幕即将拉起,下集《世孙妃上戏下卷东宁之变》,苦甜中带着希望微光的故事即将上演,请务必收看!害怕坏结局的朋友请放心,在不改变历史结局的大前提下,我会保证这故事不会变成悲剧!

花聆

二〇二四年十一月

', '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