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1页(1 / 1)
('
“朝堂真正需要上心的,其实是战后的重建,以及战后如何快速的恢复生产。”
“关东相较关中,人口较为稀疏,大战之后,人口更是凋零,在这种情况下,朝廷首要考虑的,便是如何能让关东尽快的恢复秩序,也尽快让关东回到正轨。”
“不过仅仅恢复秩序,恢复生产,这其实是不够的。”
“而且远远不够。”
“大秦也不可能接受。”
“这是为何?”嬴斯年一脸疑惑。
嵇恒一脸森然,正色道:“这是大秦体制决定的。”
“大秦这个体制,是需要很多人口来供养,需要很多的钱粮去填充的,天下未乱之时,大秦这个体系,就已有支撑不下去的状况,随着关东战乱,人口凋敝,就算日后恢复了生产,也根本赶不上过去,收上来的租赋税也是远远不足的。”
“所以只是平乱是不够的。”
“战后重建,才是大秦的重中之重。”
“如何以较少的人口,提供较大的产出,并加快商品货物的流通,继而创造出更多的商税,以保障大秦体制的稳定运行,这其实才是朝廷真正要头疼的事。”
“朝廷该如何做?”嬴斯年恭敬作揖。
嵇恒道:“发展生产力。”
“将天下旧有的技术更迭。”
“让少量人口,因为技术的革新,做到过去多人能做到的生产效率。”
“同时……”
“做好倾销商品的准备。”
“倾销?”嬴斯年一脸茫然,不知这二字何意。
嵇恒肃然道:“关中在接下来几年,都会进入到一段较为平和的阶段,而在这段时间,关中该大力发展生产力,囤积大量战后重建需要的粮食、货物。”
“而在关东战事结束后,朝廷彻底接管,首要的便是将铜矿收回国有,而后大肆制造铜币,推行‘以工代赈’,将这些钱币发到底层民众手中,用以他们重建家园。”
“此时。”
“再将关东囤积的商品,大部分贩售给关东民众。”
“以此收回发放出的钱币。”
“这一来一回,秦半两彻底为地方接受,而因为人口减少,导致的货币增发,也会随着商税,回到朝廷国库,关中民众则能借助关东重建,明显的发一笔财,至于关东则重建了家园,也感受到了秦廷的恩惠。”
第456章 没钱,就是空谈误国!
听着嵇恒描述的前景,嬴斯年眼前一亮。
若是真能如此,那关东又岂会再生出异心?大秦天下又岂不固若金汤?
唯有胡亥眉头一皱。
他可是记得分明,嵇恒说过不止一次。
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。
代价呢?
见嵇恒没开口,胡亥主动问道:“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利往,这么多人得利,那谁人少利?”
嵇恒一脸怪异的看向胡亥,也是不由莞尔,胡亥倒是很警惕,不过却是有些警惕到头了,笑道:“胡亥,你现在倒是有点一惊一乍了,此举,看起来的确是天下所有人都能从中得利,但你看到的其实是战后,若是从战前去看呢?六国贵族、地方官吏、豪强乡绅、士人,他们过去占有的利益都被分了。”
“假如天下的财富是定额的。”
“过去关东很大部分,都落入到了六国贵族、豪强手中,战后,只不过是朝廷将这部分收到了手中,而后再以‘战后重建’的名义,将其中一部分利益分润给了关东底层,好让他们尽快恢复过来,而关东底层拿了钱币,最初只能去购买关中倾销来的粮食、商品等,从而将这些钱币进一步消化了。”
“此举的确是多方得利。”
“而这。”
“便是朝廷下放铸币权跟蒙毅在关东将田地收归国有的意义。”
“为的就是让朝廷有足够多的钱去重建关东,去维持大秦这个庞大的体系。”
“有钱才好办事。”
“简而言之。”
“大秦是将关东跟关中做了划分。”
“整个关东都是在给大秦做嫁衣,甚至战后十几年,关东依旧会因为生产效率的关系,为关中压榨,这个剪刀差,至少需要十来年关东才会追上。”
“大秦要做的便是提高关中的生产效率。”
“让大秦不受战乱影响,即便关东生产情况大为缩减,但在关中大幅提升下,整个大秦的生产情况,实则并不怎会受到影响,而后朝廷在向关东大撒货币,让关中生产的商品,大量的被销往关东,继而到手更多的商税,以此让大秦征收上来的租赋税并不会因战乱而减少。”
“等到关东人口渐渐多起来。”
“大秦能征收上来的租赋税只会更多。”
“继而保障朝廷的正常运转。”
“关东战乱,朝廷的确可以借此大发横财,不仅能收回大量的田地,还能收回大量的钱币,以及收拢大量的铜矿,但朝廷是不可能真一直将铜矿用以锻造钱币的,也不可能一直维持这么多的外来收入,最终还是得依靠最基础的租赋税。”
“租赋税才是大秦政权稳定的根基。”
“而大秦的体制,对于钱粮的需求量很大。”
“若是因战乱,减少了收上的租赋税,朝廷就算国库有再多的钱粮,也经不起十来年的恢复消耗,坐吃山空是不可取的,因而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,尽可能的维持现状,并长久而悠远的增收租赋税。”
“想要稳定的征收。”
“放眼天下,只有两个办法。”
“要么提高人口,要么提高生产效率。”
“经过战乱,人口凋零,就算想恢复上去,至少也要十几年,而十几年过去,大秦能征收上来的租赋税,还跟过去一样,依旧是不足以维持这个庞大体系的,因而真正的办法,只有提高生产力。”
“让商品货币流通起来。”
“继而收取更多高额的商税。”
“旧有的情况,就是一块碗那么大的饼,让天下分食,随着人口增加,每个人能分到的份额,只会越来越少,最终也会有越来越多人不满,继而天下不断滋生动荡。”
“而今,我提出的办法。”
“便是不断将这块饼做大,这样就算人口增加,也能大幅减缓不满的人口数量。”
“从而为天下争取到更多安宁的时间。”
“不过……”
嵇恒顿了一下,凝声道:“生产效率提高,固然是很好的,但大秦能养活的人口是有限的,对于商品的消耗,也是有限的,随着关东生产效率也日渐起来,最终大秦会逐渐出现商品过剩的情况,大秦到那时恐会不得不继续开启下一段的征伐。”
“人为打开一个商品倾销的口子。”
“匈奴、百越以及更远。”
“这只是未来大秦的一个方向。”
“大秦真正想踏上这条路,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。”
“可能上百年,甚至数百年。”
“乃至更久。”
“而且提高生产效率,并没有想象的简单,需要日积月累的成长,我之所以让扶苏在天下修建学室,并准备日后推行更为上层的太学,原因便在于此。”
“从天下数以千万计的人口中,选出真正的可用之才,让他们去踏出前路。”
“从而奠定大秦长久昌盛之根基。”
“至于为何,我会提出这样的建议,便在于大争之世,数百年来,天下已积累了很多技术跟经验,只不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推广跟实践。”
“若是秦廷能够利用起来,我虽不知关中的生产情况会提高多少,但决然会比过去提高至少两三成,如此情况下,大秦就能用更少的人口,完成更多的事,也能获取到更大的价值。”
“而这才是大秦朝堂现在必须要考虑的事。”
“如今天下所有人的目光,都聚焦在关东的战事上,却是鲜少有人注意到,大秦财政上即将面临的问题,若是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,势必会危及朝堂的运转,而且关东战乱,让朝廷减少了很大的负担,关东三十几个郡,五六百个县,这么庞大的官吏体系,需要的年俸,可谓是海量。” ', ' ')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