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2页(1 / 1)
('
“如今朝廷很大程度是不用支出的。”
“虽然也收不上钱,但这个收支,其实是入不敷出的。”
“然而一旦天下重新归一。”
“财政的缺口,也就会彻底撕开。”
“而且这个豁口会越来越大,至少几十年都填补不上,几十年的入不敷出,还有犒赏功赏,大秦很难支撑的下来。”
“所以啊,治国,很大程度上就一件事。”
“就是搞钱!”
“有了钱,才能治国。”
“没有钱,空谈只会误国。”
嬴斯年拱手道:“学生记住了。”
嵇恒摇摇头。
他摆手道:“你少年老成,不过眼界太窄,做事比较冲动,大秦如今的情况,其实是很好的,关东财政上的压力,随着战事,其实大为缩减,而朝廷又只派出了十万将士,对朝廷的负担其实也不大,加之,还有战败的,压力更小了。”
“只要将过去数百年积累下来的技术跟经验,真的大力研究,让墨家那些人,从天文星象上收收心,回归自己的老本行,还是大有可为的。”
“只要能提高粮食产量、各种矿石产量,什么搬运效率等等,大秦未来可期。”
“毕竟战乱之后,人口会有一段井喷期,而随着技术的推广,也能养活更多的人,这也算是一种正向循环,只要大秦老老实实不再去弄各种幺蛾子,至少能有五六十年,甚至更久的上升期。”
“至于上升期后,如何避免急转直下,就要看大秦朝堂的智慧了。”
“要么继续拔高技术,要么就只能对外扩张了。”
“不过这要你们自己考虑。”
“我就不多嘴了。”
“不破不立,破而后立。”
“大秦本质上是一个军国主义的帝国,骨子里是有着扩张的野性的,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,若是不能从政治经济上得利,毫无意义的扩张,其实是得不偿失的,而想要谋求到政治经济利益,就必须要从技术上突破,唯有技术上突破了,大秦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谋求到最大的利益。”
“或许……”
“有朝一日,凡日月所照,江河所至,皆为秦土。”
“凡天下之民,皆为秦民。”
闻言。
嬴斯年也不由瞠目。
随即就是一阵振奋跟激动。
这才是大秦该有的气魄跟霸道。
唯有胡亥眉头一皱,他狐疑的看了嵇恒几眼,却是觉得有些怪异。
嵇恒似乎话多了点。
这不像是嵇恒的日常风格。
但他也不得不承认,嵇恒描述的宏图,十分的令人神往。
也十分有可行性。
只要技术能提升,大秦便始终处于上升期,实在提升不了,那就对外扩张,这同样也能缓解一阵,若是依旧不行,那也几近是到了帝国由盛转衰的时候了。
若是后世皇帝有才有能,也未必不能实现中兴。
而这至少为大秦铺了一百多年的路。
甚至更久。
嬴斯年跟胡亥出了屋。
嵇恒独自坐在躺椅上,眼中露出一抹萧瑟。
这一世。
他终究还是输了。
所谓的周秦变局,其实就是场骗局。
他最终还是以身入局了。
唯一让嵇恒有些欣慰的,他至少没让这场乱局,持续太久时间,也没有真的波及整个天下,也算是为天下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跟前路。
但其他的。
他已做不到了。
嵇恒从案下取出一张纸。
稍加点墨,开始在纸上落笔。
他写的很慢。
当最后一个‘嬴’字写完时,嵇恒将手中毛笔扔出,整个人瘫倒在了躺椅上。
第457章 准韩信便宜行事!
咸阳宫。
嵇恒对赢斯年、胡亥说的话,如今都出现在了一份文书中。
也被呈到了扶苏的案上。
扶苏淡淡的扫了几眼,将这份文书放置在了一旁,而后在另一份写了不少字的竹简上,又添了几笔,只见在这份满是文字的竹简上,密密麻麻的登记着各种信息。
从最开始嵇恒提出‘官山海’时,明确提到的一个概念,细分精分职权,再到后面偶然说出的‘三级制下的行省’,再到后续的建立更为高等的研究性太学。
……
诸如此类的笔记,扶苏记下了很多。
扶苏知晓自己并不聪慧。
也没有那么好记性,便将这些为自己深省的信息,都一一登记了下来,只不过从未对外声张过,就算是魏胜,也不知这个竹简的存在,如今他为秦二世,这份竹简,更不会为人知晓。
扶苏认真的观看着。
如今上面的内容又添了一个。
便是方才嬴斯年呈上的。
他将这份竹简合上,放置在了最顺手的地方,轻语道:“如今再回首,嵇先生从一开始就是有目的性、有针对性的,他所提出的一切建议,都旨在构建他内心自己设想好的天下,并非真是为了我,为了大秦。”
“这一切。”
“先皇很早就察觉出了。”
“因而对嵇恒十分的警惕,而我却一直浑然不觉。”
扶苏苦笑着摇摇头。
他如今为大秦的秦二世。
在这个位置上已坐了一年有余,也渐渐对朝堂事、天下事有了更深的了解,对于很多事的看法跟视野,都有了极大的提升,因而在见到嬴斯年送上的文书时,很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的深意。
嵇恒是为了将自己心中的设想,在自己的手中一步步推进实现。
扶苏深吸口气,肃然道:“嵇恒的很多事,都是为了将他的设想实现,从最开始的职能精分细分,看似是针对商贾,其实点的分明是朝堂,想让朝堂将朝臣的职权进一步细分,从而让很多政事职能,得到一定程度的简化,也让职权清晰化、明朗化,日后归罪起来,也更为便宜。”
“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人才浪费。”
“其中最关键的。”
“便是政、事两分。”
“将职权分为管事跟管政的。”
“有了这个划分,自然而然就要扩充机构,不然大量官员堆积在一个官署,明显是臃肿不堪的,因而就有了那随口一说的‘行省三级制’。”
“在郡县之上,再加一级。”
“将朝中的部分官员下放到这一级,同时让地方的部分官员升迁上去。”
“所谓行省,便是朝堂的触手。”
“又因为是政、事两分,地方官府,不仅要受到地方的管辖,也会受到相应的朝廷官署管控,借此提高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权,加之行省、郡,都由朝廷负责安排,也避免了地方脱离朝廷管控的可能。”
“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。”
“而再怎么划分精分细分,也始终避免不了一个问题。”
“便是多了一个机构。”
“就算一部分官员是朝廷官员外放出去的,但其中绝大多数的的确确是地方提拔上去的,因而俸禄等开支,将会提升很多,而大秦的体系,本就对钱粮需求量很大,直接推行,大秦根本就支撑不住。”
“所以嵇恒便提出了‘下放铸币权’。”
“他之前说了很多理由。”
“但真正的理由,其实就一个。”
“等货币足够充足的情况下,彻底废除布帛、粮食的货币性,让秦半两成为唯一货币,而朝廷收回铜矿后,也意味着将彻底控制货币的锻造,朝廷是能自己锻造钱币,用以发放官吏的俸禄。”
“所以必须确立秦半两的信用。”
“而方法,斯年呈上的内容,就已经说明了。”
“就是将这些钱币,通过‘灾后重建’的方式,发放到地方,让秦半两彻底为天下接受,继而一步步压缩布帛跟粮食货币性的空间,让秦半两成为大秦唯一的货币。”
“不过嵇恒也说过。”
“若是大量发行货币,必然导致物价上涨。”
“所以货币锻造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,但朝廷又需要那么多钱,故他又给了一个解决之法,便是提高地方的生产效率,让关中在接下来几年内,去支撑起整个关东的消耗,维持商品的大量交易,从而获取到更多商税。” ', ' ')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