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3页(1 / 1)
('
“后来经过验算之后,我发现陈博士提出来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,所以也已经向物理学界承认了我们这个错误。
“人人都会犯错误,犯错误又不是什么大事,只要改正就好。
“就连陈博士同样会犯错,只是他还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,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罢了。
“我希望他能早日认识到自己在量子力学上犯的错误,及时迷途知返改正过来,为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“最后我还要说一句,那些数学家们企图把数学完成标准化,以达到让科学统一,这个想法多少是有些不切实际的。
“在我心中,数学只是一门‘花哨的学问’,远不如物理学实在。
“即使想找到我们整个宇宙的普适性规律,也不应该从数学入手,而应该是物理学。
“我现在进行的工作,就是尝试着把引力和电磁力这两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给统一到一起,试图找到宇宙运行的终极规律。”
记者在心中乐开了花,他还以为爱因斯坦的观点只是短短几句话,没想到就发表了如此一篇被长篇大论,而且里面有许多句话单独拎出来都很具有话题性。
至于他在话里面抨击德国的教育,攻击数学,又把陈慕武捧得那么高。
这些虽然有争议,可记者并不打算更改一句、一个单词甚至一个字母。
反正话都是爱因斯坦红口白牙说出来的,他只是一个忠实的文字记录者。
“爱因斯坦教授,感谢您今天能到这里来接受我的采访。”
“没关系,这都是我应该做的,这个采访估计哪天能够发表?”
“可能不是明天就是后天,我争取尽早把它刊登出来。”
“很好,很好,那就麻烦你了。”
爱因斯坦心情愉悦地走出了《柏林日报》的编辑部,他今天接受的这个采访,通过对陈慕武的明吹,做到了对希尔伯特的暗贬。
他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记仇的人,可是你希尔伯特犯了错误,我说两句也没什么问题吧?
到最后,他还喊话了陈慕武,在这次的采访当中,把他捧得那么高,这个小伙子应该对自己很感激吧?
说不定就会放弃他那个幼稚且固执的想法了呢?
整个德国,转载《曼彻斯特卫报》上那条新闻的,不止《柏林日报》一家报纸,而看到这个消息的,也不只有爱因斯坦一个人。
在哥廷根,希尔伯特的在今年年初刚刚招到的新助手冯·诺依曼,拿着转载了新闻的《哥廷根日报》,走进了自己老师的办公室。
《哥廷根日报》是歌厅跟当地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,它在最开始就是一份德国民族主义的报纸,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转向,越来越多的采取右翼极端主义和国家社嗯主义的立场来报道新闻。
之前说到玻恩的学生兼助手约当,用笔名在报纸上发表仇视犹太人的文章,就正是在这一家报纸上。
这样一家报纸,在转载新闻的时候,就绝对不会再使用英国人的那个原版标题,而是换了一个更符合他们的立场的新标题,《自大的英国佬可笑地宣称他们推翻了伟大的德国数学家的理论》。
在有用的时候,希尔伯特是伟大的德国数学家。
可是在用不到他的时候,纯种雅利安人希尔伯特,甚至也被怀疑是一个犹太人,只因为他的名字大卫,是一个犹太人经常会使用的名字。
虽然标题取得有些针锋相对,但《哥廷根日报》还是完整转载的那个消息,只不过在最后加上了编辑部的评论,说英国人不自量力,早就放弃了梳理研究转向社会批判的罗素,更是有名无实。
冯·诺依曼不是第一次在报纸的看到陈慕武的名字,他从小就被人们誉为神童,上了大学,又突然发现英国多了一个声名鹊起的同龄人。
而冯·诺依曼现在在哥廷根大学所从事的工作,也和陈慕武有关。
他正在尝试证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在数学上是严格等价的,远在剑桥大学的狄拉克,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。
而这个课题,正是希尔伯特让冯·诺依曼研究的。
希尔伯特在1900年提出来了二十三个数学问题,其中的第六个,就是要把物理理论公理化。
希尔伯特一直都看不惯物理学家们把数学当成工具,但却不能严谨地使用它。
他同样也看不惯陈慕武在量子力学上发表过的某一篇论文,那篇论文里指出用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,对同一个物理问题计算能得到相同的结果。
物理学家们都认为这篇论文证明了两种力学的等价性,可是希尔伯特却对此嗤之以鼻。 ', ' ')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