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2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“战场相见,你们北岐就能杀得了我了?”

元鸣宇漫不经心道:“这就不劳你操心了,明日和谈有你操心的地方。”

“肃王殿下。”徐清淮悠悠起了身离去,“若萧云山被人当做把柄用来挑起战事,我不介意再背负上杀北岐皇室的罪名。”

.

翌日一早,龙船画舫一改昨日热闹景象,取而代之的是肃穆与嘈杂。满船官员与皇帝齐聚,商量着北岐迎回太子之事。

元鸣宇既然已经认了亲,承认了萧云山就是北岐丢失的太子,而萧云山也正好不知身世,自己的长相和特征又符合那位太子的特征,那便毋庸置疑了。

许多大臣饱含热泪,极言萧云山从前的日子过得多麽苦,像是亲眼看见了一样,又说他少年走失,不知道经历了什麽才坐到现在这个位置,实在是令人心疼。如今可算是苦尽甘来,能回到北岐,那就不算是大昭的损失。

说的冠冕堂皇,差点让人信了。

但是许多大臣不会像他们那麽无私,虽然也是在说大昭对萧云山的情,却是完全不同的意思。“即便萧云山就是北岐丢失的先太子,如今北岐皇帝也已经登基三年,就算他回去了,也必然不会受到从前做太子时候的待遇。萧云山毕竟是我大昭的臣,大昭养育了他十几年,早已是大昭人了,他愿不愿回去,大昭愿不愿他回去受苦,还要另说呢。”

当然,是否是回去吃苦,衆臣心知肚明,这无非就是个开始讲条件的前奏罢了。

元鸣宇道:“堂兄从前就是太子,回去之后自然也是太子的身份。”

“北岐皇帝可是萧云山的堂兄,兄弟之间如何称呼啊?若是像肃王和端王一样封为王爷,必然不如从前。况且,端王与他是亲兄弟,到时候又该怎麽称呼呢?”

“这是我北岐的国事,只要接回了堂兄,其余的就不劳诸位费心了。”

两边人打得有来有往,徐清淮和萧云山坐在一起自始至终不发言。他们都知道,那些说辞不过就是两边互相演戏给对方看,到了合适的时机,便可提出条件。

但这满殿之上,只有两个人是全然真心不愿意萧云山离开,一个是徐清淮,另一个则是位坐高堂之上的丰隆帝。

徐清淮是萧云山的家人,他可以把情绪写在脸上,全程不着一词已经足够说明他对萧云山的心。但是丰隆帝却不能,他的所作所为全都看在大臣们的眼里,不能有任何偏袒的情绪,这是作为皇帝必须做到的。而且,他还要跟着大臣们的言语去思索,为大昭争取利益。

人情和国家利益摆在他面前,他只有选择后者的份。如今的形势,没有任何可以两全的办法。

“萧卿于大昭有功,乃是朕的良臣,朕也舍不得他离开大昭,但又怜他多年离乡,漂泊无依。”

朱景焕的党羽们急忙应和道:“臣等看着萧大人在大昭这些年,也是万般不忍啊!”

这时候又有人说,“北岐若要给出诚意,不妨拿整个岐山作为交换。如此,才可见诚心。”

“陛下,土地是百姓的根,百姓乃一朝之本,北岐唯有割地才能证明诚心。两国若要邦交,萧云山可做为引子,将来必是会名留史册,陛下也可放心了。”

如今看来,殿上一共有三种人。朱景焕之流,热泪盈眶想要元鸣宇将萧云山领回北岐,元鸣宇则也是这个目的,只不过两方是否是真的为了萧云山好全都要另说。

第三种人,则是一心为国的忠臣,立志要用萧云山这个人换取土地,这是身为大昭人臣无可辩驳的诉求。而皇帝则是被这群人推着走的人,必须为国考虑。

满殿之上没有一方是满意的,但这时候有人提出,“萧大人若是回了北岐,抚宁侯该怎麽办呢?这两位可是先帝赐婚,又恩爱非常,难不成要让咱们这些人几句话给拆散了?”

有人笑道:“昨日看见抚宁侯和萧大人与肃王殿下走得挺近的,或许他们已经有了对策呢。”

殿里瞬间安静了,他们都知道徐清淮不是平常人,且不说他的将才在徐傅死后的大昭绝无仅有,况且他的身世也不一般,背后还牵扯着文家,也就牵扯着北疆的定国公的军队。若是与北岐有了姻亲,两国虽有“和睦”的说法,但徐清淮的心不在大昭,绝对是一大隐患。

徐清淮冷笑一声,道:“本侯以为你们打算就这麽三言两语将本侯的妻送走了,哪里还有本侯说话的份。”

“抚宁侯这说的什麽话?”

元鸣宇也忽然笑了,语气意味不明道:“你的同僚们正想办法用你的妻子来给他们大昭换土地呢。”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