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章 第四次战役(6)汉江的最强防御1 汉江防御战的准备(1 / 2)

加入书签

汉江以南是一块平原地区,美军可以有效发挥其重装优势和火力优势,而没有山地依托的志愿军十分被动。为了掩护大部队北渡汉江,志愿军阻击部队需要用血肉之躯硬顶敌人机械化部队的突破。

西线战役中,究竟应派哪支部队才能抵挡住美军主力的进攻?当时的首选方案是让志愿军主力部队中的38军和39军出战。然而,志司最后选择的是38军(112师)和50军。

之所以选择50军,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量:

首先,50军是一支精于阵地防御的部队。其前身为国民党60军,在禹王山坚守了长达27个昼夜,尽管全军伤亡超过一半,仍成功抵挡住日军两个师团的猛烈攻势,阵地始终未失。在解放战争中,曾泽生任军长时指挥该军坚守吉林市,面对解放军两、三个纵队的围攻,连进城的布告都已印制,但最终解放军未能攻下该城。

第二,在第三次战役中,50军的英勇表现令志司刮目相看。尤其是在仙游里一带,他们成功阻截了英军的皇家重型坦克营。在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,50军凭借血肉之躯,肩扛炸药包和爆破筒,经过三小时的激烈战斗,最终全歼敌军。此外,50军148师442团1营成为首批攻入汉城的部队。这一切都给大将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志愿军第38军和第50军以巨大的牺牲代价,在人类战争史上打出了极限战绩,为稳定整个战线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。

第四次战役开始时,志愿军在汉城南侧的汉江以南,仅部署了曾泽生任军长的第50军。第50军是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,就地转入防御的。该军正面对着美军在平泽、安城一线的重兵集结。从平泽经水原至汉城的铁路和公路线,构成了西线美军的主要进攻轴线。

第50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有着一段独特的历史:其前身为原国民党军第60军,曾在辽沈战役后期于长春起义,并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50军,隶属于滇军系统。

当年的滇军一点也不差,抗日战争时期,身在中国版图最南端的他们,硬是从云南一路拼杀到最北端的吉林,不仅有着国军部队中最严明的军纪,也有着不容小觑的战斗力。

但由于不是自己的嫡系部队,像滇军和川军这样的地方军,往往都得不到国军上层的重视。打仗时,他们总是顶在最前面,但要发放装备武器时,他们又会落到其他部队后面。即便如此,60军还是在抗日战争中打出了自己的风采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