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章 第四次战役(15)吴信泉水淹美军(1 / 2)
从志愿军总部确定以运动防御,争取两个月时间的作战方针后,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最后阻击线,即下一次战役的进攻发起线划在什么地方,便成为战役指挥员和战略指导者反复权衡的一个问题。
最初,志司设想下一次战役应在三八线以南的有利地形上展开,因此,运动防御的最终阻击线应设定在三八线以南的一个适当位置。2月17日,中朝联司向各军发电报并上报中央军委,在电报中明确表示:
志愿军和人民军所争取的最终控制线,位于汉城至洪川一带及其北侧,西起斗浦里、金谷里,东至白积山。这条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,且西端位置更加偏北。
志愿军和人民军的下一步行动可以以此线为依托,诱使敌主力深入汉城至东豆川公路两侧区域,暴露其侧翼与后方。我军主力则可从东北向西南发动进攻,力争将敌军切断于汉江以北,或在其半渡汉江之际,分割包围并各个歼灭。
2月19日,志司在致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再次明确表示:“下一战役应在三八线以南展开,这对我们有利。”他给出的理由是,该地区地形较为有利,包含春川以北、以东的大山,以及汉江、涟川江、临津江等河流交织其中。
待第二番部队的九个军全部抵达战役预定位置后,第一番部队即可实施诱敌深入的战略,令敌军推进至东豆川、春川线以南,然后发动全面歼灭行动。
然而,在防御作战中,首先是因为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遏制“联合国军”的进攻势头,其次是志愿军第二批部队的开进和集结需要较长时间,最终导致阻击线不得不多次向北调整:从最初的三八线以南,汉城至洪川线以北地区,逐渐退至三八线以北。
3月9日,中朝联合司令部在部署第二梯队参战时决定:下一阶段作战将继续采用运动防御的策略,通过逐步阻击的方式,逐次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转移。
随后,联司根据作战进展、新入朝部队的推进速度以及战场地形,将下一战役的进攻起始线,即运动防御的最后阻击线,调整为从西海岸的长渊里,经新院里、青石头里、白川里、漏川里、朔宁、大光里、芝浦里、华川、杨口、麟蹄,直至东海岸的襄阳一线。
这条线大致位于三八线以北约5至10公里处,较彭德怀2月17日电报中最初设定的“最后控制线”相比,向北退后了30至50公里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