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8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这份稿子,有意思。

老朱再回头去看前边的铺垫,似乎又不太排斥了。

“朕觉得,这里应该改动一下……”

朱元璋认真跟张异讨论起这个采访稿。

他没有拒绝,只是对采访的内容不太满意!

然后二人就在御书房,讨论起这一份采访稿。

经过三个时辰的激烈讨论,张异和老朱终于达成共识。

终稿内容,老朱批准了。

“陛下,您看如果这份东西发出去,您的发声渠道不就有了?

咱建议呀,如果报纸一直办下去,您每年都来一次这样的采访!

平时您就端着,大过年的,就跟老百姓唠唠嗑,这叫张弛有度……”

“滚蛋!”

张异的话老朱是认可的,可这家伙有些事情说得太过直白,老朱听得刺耳。

他怒视张异,让他走人。

张异嘿嘿笑,拿着新闻稿走了。

老朱才摇头笑起来:

“这小子,花样真多……”

不过他隐约体会到,那份新闻稿的威力……

朱元璋也很期待,这新闻稿发出去之后,百官和百姓的反应。

“这就是朕发声的另外一条渠道……”

……

张异带着新闻稿,马不停蹄回到报社。

他将稿子交给姚广孝看,姚广孝的手都要抖一抖。

他真敢呀!

姚广孝骇然地看着张异,这稿子上的许多内容,他自己看着都心惊胆战。

为君之道,一心辅佐君王的姚广孝最了解不过。

张异这份采访稿,他扪心自问如果换成自己是朱元璋,不砍了他的头就算不错了。

由此可见,朱元璋和张异之间的信任关系。

也能看出,老朱认可了张异对他打造的新人设。

人设这个词,张异经常挂在嘴边,他教导过姚广孝,其实道士也好,神仙也罢,都是活在别人眼中的人设。

张异为皇帝重新打造了一个新的形象。

这算什么?

这是宰相,礼部尚书也不曾拥有的权力。

“师父,我看行!”

姚广孝激动点头,张异道:

“那我就让她们校对,连夜将报纸印刷出来……”

……

年关越来越近!

京城逐渐热闹起来,大家都忙着准备年货,迎接春节。

而有一批人,却依然留在京城,焦急等待着。

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商人,他们留在这里的唯一目的,就是等着《龙虎报》最近一期的刊印。

扬州,苏州,还有南直隶附近州府的商人,在前两期的报纸中,尝到了分销报纸带来的甜头。

他们也很期待,报社号称新年前最后一期,究竟会有什么打消息?

关于陈珂煞有介事宣传的头条,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惊喜。

还有人讨论着,关于萧炎被退婚,男主意难平的事……

终于,报社的大门打开。

陈珂喊道:

“诸位,新一期的报纸开售!

咱们优先供应应天府三千份,剩下的,就由即将远去的同道分了!”

“陈掌柜,三千份哪里够?”

“陈掌柜,您答应给我两千份的……”

“陈掌柜,先给我一份看看,都等了几天了……”

陈珂看着这些人期盼的模样,十分满意!

这一次,报社加班加点,还临时找了工人,第一批赶制出来的报纸,就有一万六千份!

不是只能卖出这些,而是报社只能赶出这些。

按照张异的建议,优先供养外地的商人。

这些报纸,赚钱倒是其次,它们承载的任务,是将皇帝的声音带到远方……

张异本来以为需要半年到一年,才能布局的东西,

以一种他也震惊的速度,三周就完成了。

陈珂也不废话,让本地分销的商人先回去,回头自然会有专门的人送报纸去。

而外地的客商,陈珂干脆将他们带到印刷厂。

第一批拿到报纸的商人,看到上边的头条,登时傻眼了……

陛下?

第一百四十章 独家的震撼,汪广洋的逆鳞

洪武六年,冬。

《龙虎报》的最后一期头版头条,赫然记载着关于皇帝的采访?

这些商人们拿到报纸的瞬间,一时间都傻眼了。

他们还是低估了,这个叫做《龙虎报》的报社的力量。

能够采访皇帝?

这就是陈胖子说要给他们的惊喜?

“陈掌柜,这是真的?”

有些商人不敢相信,纷纷询问陈珂。

陈珂的眼睛笑得只看得见眼缝。

他回答:

“那是自然,如果不是真的,你当我有几条命,敢去干这种杀头的勾当?”

得到他肯定的回答,所有人都震惊了。

这真的是关于咱们陛下的采访?

商人们一时间也顾不上去抢报纸,每个人都拿起这份头版头条的采访,去仔细观看。

一时间,众人百感交集。

采访中的朱元璋,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,反复就是自己身边闲话家常的普通人。

他以人的视角,第一次出现在这些市井商人的眼前。

皇帝对于底层人而言,一直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
而报纸的采访,就是揭开面纱的一角。

从皇帝起兵的心路,到他推动改革,是想为了让百姓不要重复他过去的痛苦……

从政策的解读,到他未来的展望。

皇帝就如父亲、兄长一般,娓娓道来。

许多人一边看,一边擦眼泪。

“这些人哭什么?”

张异和姚广孝,其实一直藏在报社的楼上,默默注视这一切。

姚广孝对这些人的哭声,表示不解。

张异却明白,正因为皇帝平时高高在上。

当他真的展现出部分的人性,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年代,对底层人的冲击,是非常巨大的。

姚广孝无法共情,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个老阴货。

可这些商人,他们身上有着太多来自于社会阶层的委屈。

龙虎报的新年头版头条。

张异特意引导老朱对他这些年的改革做了阐述。

从南北分榜,到税制改革,到抓贪腐……

朝廷从商而下的改革,许多因为都打在士绅身上,让他们对朝廷的政策恨之入骨。

掌握着释经权的他们,自然不会给朱元璋的政策做出更好的解读。

可是,如果皇帝本人亲自解读这些政策呢?

那是不是比任何人都更加权威?

如果这些东西,流入民间,被百姓所知道呢?

“他们哭,是因为皇帝想到了他们……

有些恩惠,落在士大夫身上,轻如鸿毛,

可落在另一些人身上,则是重如泰山!”

姚广孝若有所悟:

“师父,贫道终于明白,为什么您和皇帝要劳心劳力,去办这个报纸!”

他对张异,是真心佩服。

虽然张异给他解释过办报纸的真正目的,他依然低估了这种叫做传媒的东西,对于话语权的争夺。

当皇帝有渠道,将他的声音直接传达给百姓之后。

朝中也好,州府县城的士绅和基层官员也好。

这无疑是对他们释经权的剥夺。

因为条件的限制,从皇宫里传出去的政令,落实到地方。

经过层层的传达,其实许多官员除了选择违法之外,还有曲解上意的权力。

报纸的出现,无疑会减少许多官员腾挪的空间。

而随着报纸逐渐发展下去,恐怕要到许久之后,民间那些大儒们,才会反应过来他们失去什么?

而当他们意识后,也许一切都已经晚了……

“师父,杀人钱财,断人前程,都是深仇大恨呀!”

“我当初提议陛下改革科举的时候,该得罪的人都已经得罪了,反正债多不压身,怕什么?”

张异明白姚广孝的意思,反问:

“你是怕有些人反应过来,会对我们不利?”

姚广孝无声点头!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