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8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这样不仅能表现出自己投诚的诚意,说不定还能抓住机会,吞并另一个部落的部众和牛羊。

反正汉人也不可能跟羌人来抢夺草原的归属权,到最后肯定要选择一个部落加以扶持,平衡草原势力的……这个势力,为什么不能是我?!

这就是两个部落首领的共同想法,然后当天晚上,两家就开始了内讧。

隔天,最终获胜的那个部落首领,带着已经成为俘虏的另一个部落首领,开门投降。

张溪就这样,不费吹灰之力的,占据了豲道县。

这个馅饼掉的,张溪吃到嘴里都觉得很不真实。

但好歹也是主政一方的大佬级人物了,张溪在占据了豲道县之后,立刻派兵接管了整个豲道的防务,同时对投诚的羌人首领加以安抚,把被擒的羌人首领关押起来,等待诸葛亮到来后处置。

其实吧,张溪也没憋着好心,这个被擒的羌人首领,可比那个主动投诚的羌人首领要有价值的多,交给诸葛亮处置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。

两个不合的羌人大部落,可比一个更强大的羌人部落,要好控制的多。

那个投诚的羌人首领,显然也不是笨蛋,他也明白张溪不杀被擒羌人首领的原因,同时他也知道,既然他已经选择了投靠朝廷,那么接下来,他也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了。

因此,投诚的羌人首领向张溪献计,他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差,给分散在其他各县的羌人首领传递假消息,就说发现汉军有北上的迹象。

这么一来,分散在其他各县的羌兵们,不管是不是有内部矛盾,都不会愿意再被汉军围住,他们必然会主动往豲道集结,通过狄道撤退回草原。

汉军只要在通往豲道的大路上半路设伏,就能以有备击无备,轻松击溃这些急于撤退的羌兵们。

如此一来,就算这些羌兵中能有一部分逃回草原去,也已经无力作乱,秦州羌乱,自然也就平定了。

这计策献的,张溪看这个投降羌人头领的眼光都变了。

这货,真的是够狠,也够果决的。

最重要的是,这个羌人首领,非常的会审时度势。

虽然这货也有自己的小心思,还是想着削弱其他羌人部众,壮大自己的族群。

但他却能分清楚,什么样的小心思汉人能接受,什么样的小心思,汉人不允许。

张溪现在怀疑,就算自己把那个被擒的羌人首领放归,利用两人的矛盾让他们互相制衡……这个被擒羌人首领,他有没有能力能制衡这个投降的羌人首领。

感觉两人的水平,就不在一个档次上!!!

但不管怎么说,这个计策还是可行的。

而且如今豲道在张溪的控制之下,这个羌人首领和他的部众如今就在城内,也已经被没收了军械武器,张溪还真的不怕这货在书信里做手脚,搞猫腻。

拿自己和全族五万余部众的性命作诱饵……张溪不相信羌人中会有这样的英雄人物。

依计而行便是。

当然,最后张溪也没忘了,找人询问一下,这个投降羌人首领的名字是什么。

这种人,不太可能默默无闻。

结果也确实如此。

此人,叫迷当。

第755章 三伐议定

当诸葛亮率领冀县主力抵达豲道县时,张溪已经按照迷当的策略,伏击了剩余的羌胡三部,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战果。

剩下的羌胡三部,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,遭遇了张溪和庞德的联手伏击,不仅丢失了大量抢来的钱粮,自身部族主力也受到了重创,加起来一共损失了近万人,不得不暂时后撤,撤回原来屯驻的县城内。

如今的羌胡三部,被张溪彻底堵在了豲道以东,士气大跌。

当诸葛亮率领主力抵达,了解了情况后,立刻配合张溪展开反击,分兵围攻羌胡三部屯兵的县城,采用分割包围,各个击破的手段,围堵羌胡三部羌兵。

羌胡三部羌人本就不擅守城,再加上钱粮损失过半,士气低落,根本守不了太久,不到半个月的时间,各县就纷纷告破。

羌人三部损失惨重,二部首领被擒,一部首领仅带数百随从突围,去向不知。

在南安郡取得决定性的顺利后,诸葛亮也不给羌人喘息之机,立刻派出姜叙领兵,前往收复陇西郡,马岱领军,前往收复金城郡,驱赶盘踞在这两郡的羌人散兵游勇。

至此,秦州羌乱,在军事层面,已经平定了。

剩下的事情,就是在政治层面安抚羌人,收拢边境人心的事情了。

为此,诸葛亮需要在天水郡暂留一段时间,顺带的,也把已经没有了战事的北军,也暂留在了秦州。

这个决定,多少有点不合礼数。

试想一下,平叛大军在平叛完成后,居然滞留边地不归……不论从什么角度看,这都是个人君忌讳的事情。

如今的诸葛亮,并不是历史上那个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”的季汉丞相,理论上讲,他在政务上有一言决之的能力,但军权方面,当初他是承诺不插手的。

为了避免出现麻烦,张溪主动的找到了诸葛亮,询问为什么不回师成都的原因。

而诸葛亮,也正因为这事儿,找张溪商量。

“此番平定羌乱,过于顺利,我意乘势北伐中原,不知元长意下如何?!”

这就是诸葛亮不选择回师的真正原因。

北伐这个事情,有张飞盯着,说好了建兴五年择机北伐的,诸葛亮肯定不会对张飞食言。

本来诸葛亮以为,这次秦州羌乱,爆发的这么严重,一月之内,三郡皆失,肯定会影响到休养生息的国策的。

要平定这次羌乱,至少也得要大半年左右的时间,彻底稳定地方,怎么说也得一年到两年的时间。

可诸葛亮也没想到,这次平羌进行的居然这么顺利,除了冬季下雪的那一个月左右的时间,羌人一败再败……十月中旬从成都出兵的,来年二月就已经平定羌乱,收复故土了。

而且在这次平定羌乱的过程中,可以说是重创了羌人五部为首的羌人主力,瓦解了羌人五部之间的联盟,同时被羌人抢走的大半粮食财物,也基本在西县和豲道县两战给夺了回来……短时间内,羌人没那么容易缓过气来。

平叛花费的时间,比诸葛亮预计的要少了近一半,平叛花费的钱粮,也比诸葛亮预计的要少三分之一……这种情况下,其实稍微挤一下,也不是不可以顺势就展开北伐。

这个问题,诸葛亮和庞统商量过了,两人算了一下朝廷的那点家底,发现这个时候发动北伐,其实也不是没有好处的。

首先,是出其不意。

去年九月下旬,羌人发动叛乱……就算曹魏的情报系统再废物,这个时候应该也已经得知了消息,并且知道大汉北军已经北上平叛了。

西北地区出现这样的大规模战事,正常人的判断,就算季汉能及时平定叛乱,但花费的钱粮必然不小,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再次掀起一场大战。

毕竟,从章武五年,大汉占据关中以后,就一直处在被动防守的位置,已经连着五六年没有对外用兵了,最近三年,更是明显的表现出一种休养生息的态度。

曹魏方面当然明白大汉休养生息的目的是什么,因此一直对雍州进行不断的侵扰,至少不能让关中这个地方发展起来。

但如今这场羌乱,很明显会打断大汉休养生息的节奏,调动大汉的军力部署,消耗大汉的钱粮……曹魏反而会因此松一口气。

也正因此,曹魏不太可能会预料到,大汉会在平定羌乱不到半年的时间内,突然进行北伐。

其次,是兵力调动方便。

如今北军已经是抵达了秦州,目的也是为了平定羌乱,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事情,因此曹魏方面安插在蜀地的细作,不会对北军的调动有所疑心。

如果在平叛结束后,立刻把北军调回成都,下次北伐的时候,再从成都出兵……这一来一回,又是浪费军粮。

倒不如直接在秦州休整,待时机合适,直接进入雍州,进攻中原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