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18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刘晔是大魏的三朝老臣了……虽然他姓刘吧,可谁都知道,那就是一个姓氏而已,刘晔跟大魏才是真正的利益捆绑关系。

而且,如今曹叡也没得选了……就他手下的那些个歪瓜裂枣的,找他们能商量什么战略?!

再加上,刘晔在历侍曹魏三代的过程中,也展现出了极其高超的战略眼光,这种需要考量战略的时候,找刘晔商量,才是最合适的。

只是……刘晔的身体,真的算不上多好。

早在半年前,兖州之战开打的时候,刘晔的身体就已经不好了,甚至刘晔府上都已经做好了治丧的准备了。

但是吧,不知道是不是曹叡真的是有天子气吧,他下诏升刘晔为大鸿胪后,刘晔的病情居然真的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……现在都能勉强下床了。

这是个好彩头,同时,也让曹叡的内心里,多了一些心理暗示……也许刘晔就是曹氏先祖,留给自己破局的关键。

否则你很难去解释,一个快死的人,怎么就会突然好起来了。

而刘晔,虽然对曹叡亲自来访问策很感动,但……老实说,现在的局面,未免有些太糟糕了。

因为生病的关系,刘晔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过前方战事的情报了,他一直是在安心养病。

而且吧,刘晔以为,兖州有司马懿守着,河东有秦朗盯着,只要小心一点,不要浪,安心坚守的话,蜀贼想要攻过来,可没有那么容易。

结果,转眼半年时间,天子亲自来访,告知自己,兖州快丢了。

刘晔能说啥……他什么话都说不出来。

尤其是这个丢失兖州的过程中,还有天子瞎指挥造成的战略被动因素……你让刘晔能说出什么话来。

而且,天子来问自己的,也不是怎么守住兖州,而是……

“司马仲达之意,卿以为如何?!”

这才是曹叡真正要问的问题——司马懿主张保存实力,撤出兖州,据黄河天险而守……这样的战略,是否有可行性。

或者稍微再进一步,曹叡想问的,是有没有更好的战略,可以取代这个战略。

刘晔听明白了曹叡的目的后,立刻进入了自己的思考。

司马懿的能力,刘晔是非常认可的,而且现在司马懿身处前线,他能提出来的战略规划,必然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。

刘晔身居后方,又有半年多没有接触到实际军务了,他又不是曹爽那样的缺心眼,不可能凭借自己的想当然,给曹叡瞎出主意……事关十余万魏军的生死,这可不是小事。

因此,刘晔是不认为自己能在后方依靠凭空想象,就能想出比司马懿的战略更优秀的策略出来。

至于司马懿一旦选择退出兖州后,可能会造成的政治影响,这个也不需要刘晔去给曹叡分析。

曹叡是个什么样的主君,刘晔很清楚,他也许在军略上稍微有所不足,但对于政略和为君之道,恐怕比先帝还要强。

所以,曹叡是不可能不知道放弃兖州,退守河北的政治影响力的。

知道曹叡需要的到底是什么,刘晔的回答也很简单。

“请问陛下……河东在否?!”

“尚在!”

“如此,请陛下速行司马仲达之计,切莫迟疑。”

这,就是刘晔给曹叡的回答。

第1150章 撤军计划

刘晔的建议,曹叡听进去了。

当然,刘晔建议里的隐藏含义,曹叡也同样听明白了。

刘晔其实是在委婉的告诉曹叡,如果河东地区尚在大魏手里,那么司马懿这个河东世家大族的代表,他提出的战略构想,依然还是站在大魏的立场上去思考的。

刘晔是非常认可司马懿的才华的,但对于司马懿的为人……刘晔就有点不好说了。

不能说司马懿的人品有多不好吧,只是,司马懿这个人跟世家大族之间的牵扯实在是太多了,他的立场如何,刘晔是真的不敢打包票。

如果先帝还在,那么以司马懿和先帝之间的私谊,以先帝对司马懿的知遇之恩,可能司马懿还能站在先帝这一边……可当今的天子,毕竟是曹叡。

曹叡对司马懿,可真没有多少恩遇可言。

以刘晔的猜测,如果到了需要司马懿去抉择的时候,他大概率是会选择跟世家大族站在一起,而不是跟大魏天子站在一起。

所以,当河东还在大魏手里的时候,刘晔认为司马懿是不太可能有二心的……可哪天河东不在大魏手里,而在蜀贼手里,或者说的直白一点,当河东世家不再坚定的支持曹魏了,那司马懿的决策是不是还以大魏利益为先,那可就不好说了。

曹叡听懂了刘晔话里的含义,而且,这个含义的内容,其实在曹叡看来,并不是无的放矢。

先帝留给自己的四大顾命大臣里,曹真,夏侯尚两人是自家人,是自己天生的助力。

而陈群这个人,虽然是颍川世家的代表,但常年在曹叡身边出没得陈群,曹叡对他也算是非常的了解,也信任陈群这个人的人品……陈群确实代表着颍川世家的利益,但他同样也站在了大魏朝堂的一边。

这么说吧,哪天要是大魏真的遭难了,颍川世家可能会抛弃大魏,但陈群这个人,还是会跟在曹叡身边,一直走到最后的。

这点看人的眼光,曹叡还是有的。

就只有司马懿,曹叡其实一直没有看透他。

一方面,是因为司马懿一直坐镇地方,不太在曹叡的身边,曹叡了解司马懿,只能是通过疏奏和他人描述……缺乏对司马懿的直观了解。

另一方面……曹叡其实对司马懿,是有着一些内心的偏见的。

这里面不仅有早年那个“司马十龙”的谣言影响,也有司马懿的应对策略,几次三番跟曹叡的想法背道而驰……这给了曹叡一种不太好的印象。

就感觉这个司马懿吧,虽然给出的策略都是不错的,但是吧,就是跟我这个天子的想法不搭。

如果不是曹叡还算是明君,懂得怎么用人……换个刚愎自用一点的主君,司马懿哪里能有现在的地位和权利。

因此,当刘晔暗示曹叡,说司马懿这个人是世家代表,当世家不稳的时候,司马懿也不会稳当的时候,曹叡突然觉得,自己可能真的找到了为什么跟司马懿不太合拍的原因了。

双方的立场,虽然大部分一致,但终究还是有所不同的。

天子有天子的立场,世家有世家的利益诉求,当两者合一的时候,司马懿自然是忠臣良将,但当两者不一的时候,司马懿给出的策略,往往就不那么符合曹叡的需要了。

这倒不是说曹叡因此疑心司马懿什么,而且在这种微妙的关头,曹叡就算真的对司马懿有想法也不会付之行动……还得按照司马懿的构想来做。

毕竟,刘晔也说了,只要河东不丢,司马懿的战略,还是心向大魏的。

既然如此,那就不要犹豫了。

回到皇宫后,曹叡立刻召见了孙资,刘放,满宠三人。

孙资和刘放两人负责政务,曹叡召集他们过来,是要让他们尽快的河北地区搜罗所有可用的船只和撤军所需物资。

而召集满宠,是曹叡希望满宠来出面统筹整个撤军接应的行动……毕竟这么大的事情,没有一个人统筹,根本不可能完成。

如今在朝中的这些文武官员们,除了满宠外,真找不出第二个既能被曹叡信任,又有这个统兵能力的人了。

做完了这些安排,曹叡这才安坐下来,想了一下,从桌上的匣子里拿出了一封疏奏。

这封疏奏,是曹爽弹劾司马懿惧敌怯战,擅自撤兵的疏奏……曹叡认真想了一下后,最终又放回了匣子内。

说到底,曹叡还是没有自己祖父那样的霸气,这份疏奏,其实最好的处置方式,就是跟曹操学习,烧毁了之。

但,曹叡到底没有这样的底气,甚至出于一些考虑,曹叡依然保留了它,也许在将来必要的时候,曹叡可以拿出来一用……但现在,曹叡会暂时看不到它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