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19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嗯,暂时!!!

但不管如何,曹叡还是给司马懿下了明诏,允许他在必要的时候放弃兖州,撤军河北……相关的准备事宜,也在紧锣密鼓的安排中。

接到了曹叡的这封明诏之后,司马懿总算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。

天子,到底还是英明的。

司马懿当然可以临阵决断,他不是没有这个能力,也不是没有这个权利。

但主动放弃兖州,撤回河北这么大的事情,自己决断和有天子背书,意义是决然不同的。

哪怕从战后算账来看,有了天子背书,总比自己一个人扛责任,要来的轻的多。

而最重要的是,有了天子明诏,司马懿安排撤军的时候,就可以更加名正言顺,不用担心军心士气受到太大的影响。

自己撤军,跟奉旨撤军,对士卒来说是不一样的……前者撤回去了还要担心被朝廷追责,后者却完全没有这种顾虑。

有了名义,司马懿现在要考虑的,就是撤军方案了。

撤军也是一门学问,不是说下个命令,然后任由士卒突围就算是撤军的……这么撤军,很容易从撤军变成溃败的。

需要提前做好计划。

首先要撤的,肯定是濮阳的贾逵所部。

一方面,是濮阳没有直接受到蜀贼的进攻,济阴郡的胡遵一直停留在定陶没有北上,濮阳并没有受到蜀贼的直接威胁,可以从容撤军。

另一方面,也因为胡遵没有北上,濮阳方面先撤军的话,司马懿也不用担心侧翼受到蜀贼的威胁。

至于贾逵是从白马渡口撤军,还是领兵前往延津渡口撤军,这就看贾逵自己的抉择了,不需要司马懿去考虑。

等到濮阳撤军差不多了,司马懿才会选择从长垣缓步撤军,退入东郡。

而司马懿在长垣一撤,正面的邓艾大军必然尾随而至,酸枣方面,还有诸葛亮率领的大军在围攻,因此司马懿必须先一步撤回酸枣,帮助郭淮稳定住侧翼防守,然后才能继续安排撤军事宜。

等到后方大军大部分都撤过黄河后,司马懿才会和郭淮一起,退守孟津渡口,一边阻挡蜀贼的围攻,一边安排最后的撤军。

三步走的计划,第一步和第二步其实都不难,真正麻烦的是最后一步……当魏军大部分都撤过了黄河后,留下坚守延津渡口的守军和将领,必然会面临蜀贼的强攻,一旦稍有不慎,可能就是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。

所以……其实司马懿也没有想好,到底是自己留下来断后,还是安排其他人。

毕竟,算来算去,好像没什么合适的人选可以“卖”。

贾逵是第一批撤离到黄河对岸的人,撤军后,也同样需要贾逵到黄河对岸去组织士卒,维持士气,就地建立防线,防止蜀贼在水军的接应下顺势渡河,建立立足点。

所以,贾逵是卖不得的。

郭淮是大魏老臣了,这样的人,如果他不主动站出来说自己留下来,你还真的不能强求……否则的话,那些留在邺城的大魏老臣们会怎么想?!

司马懿要是真的强行命令郭淮留下断后,哪怕退过了黄河,恐怕在朝中愿意帮他司马懿说话的人,也不会太多了。

而曹爽,曹宇,夏侯和这样的人,后台太硬,都是宗亲将领,司马懿也不敢轻易留下来断后。

至于蒋济,杜恕这类的人,留下来也挡不住蜀贼太久,留他们断后,基本不可能拖延时间,反而是给蜀贼送战功的。

因此吧,司马懿盘算来,盘算去,既要有能力阻挡蜀贼的进军,同时又要造成的影响不大,就算被蜀贼生擒甚至击杀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人……好像就只有一个了。

而于此同时,身在封丘的陈泰,不知道为什么,觉得身上一阵寒意来袭……突然就哆嗦了那么一下。

第1151章 调兵

司马懿做好了自己的撤军计划,而他历史上的老对手,大汉的诸葛丞相,也在努力的做着应对。

有一说一,突破虎牢关这事儿吧,还真的不太在诸葛亮的预想以内。

诸葛亮不是没想过夺下虎牢关,但那是在徐庶那边侵袭兖州成功,魏贼伤亡惨重后,不得不主动放弃虎牢关……像现在这样直接打下来的,诸葛亮是真的没有想过。

因此,其实诸葛亮对能突破虎牢关,一路东进,一直抵达酸枣的进军,也有些缺乏准备。

只是呢,饭都已经送到嘴边了,吃了也不会有什么副作用……不吃掉它就太对不起老天爷的惠赐了。

剩下的其他事情,还可以以后再说嘛。

比如说,诸葛亮领兵汇合了魏延和庞德后,一路东进……那洛阳留下谁去镇守?!

诸葛亮一边进军,一边写信让人去长安传令,让庞统尽快跟李严交割后勤事务,然后让李严亲赴洛阳坐镇。

洛阳这个地方,虽然说在三路突破后,已经算是比较安全的后方了,但是吧,真要有个万一的话,也不是没有威胁了。

李严能文能武的,确实比庞统适合坐镇洛阳。

哪怕因此会造成李严掌控实权坐大,诸葛亮暂时也没有那么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了。

这是解决后方镇守人选的问题,到了酸枣前线,诸葛亮在跟郭淮的交手过程中发现,郭淮这个人,远比自己想象的要难缠……以目前的兵力配置,要快速攻破酸枣,截断魏军的退路,恐怕有点不太现实。

因此,诸葛亮在考虑,是不是增兵。

而整个北伐战场,目前能抽调兵力的地方,大概就只有河东地区了。

张溪在孟津渡和北中城,牵制的河东魏军分成两股,导致魏军始终无法合流,威胁不大。

而且,张溪手下还欠着本来应该归属洛阳指挥的王昶所部两万兵马呢。

从河东地区抽调士卒过来助战,以张溪的指挥能力和用兵风格,应该不至于让河东的局面崩坏。

当然,这个河东局面崩坏,在诸葛亮的认知里,是指张溪守不住孟津渡北岸,被魏军重新赶回黄河南岸。

有一说一,张溪确实不至于被秦朗和夏侯霸逼到这个份上……可当诸葛亮的调兵文书送到孟津渡北岸的时候,张溪还是皱眉思考了很久。

诚然,从战略目标的角度去考虑的话,张溪的战略任务完成的相当的完美。

司马师率领的三万士卒被迫守在河东郡,包括毕轨率领的并州骑兵在内的近七万曹魏士卒被牵制在河内郡,而且始终无法形成合力,兵力分散,威胁不大。

张溪在河东两郡的地盘上,牢牢的牵制了至少一半的曹魏兵力,这也是在兖州战场上,徐庶能一路领兵从南打到北的关键原因。

而且,张溪现在还打的游刃有余,就算手头少掉一半的士卒,都有把握能守住孟津渡北岸,不至于被秦朗赶回黄河南岸。

只是,如果顺从诸葛亮的调令,分出至少两万士卒去支援酸枣的话,那以张溪剩下的兵力,可能就不会再有主动出击,寻求击破秦朗所部,甚至攻下温县的战机了。

战略不会被破坏,但张溪想要寻求更大的战功,基本是没戏了。

为此吧,张溪还没有正式表态呢,孟达就第一个站出来,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不满。

至少,孟达对于诸葛亮依靠六万步骑联军,居然不能攻破一个小小的酸枣,还需要从河东调集军队,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质疑!

虽然没有明说吧,但孟达的质疑,本身也说明了他的态度——他认为诸葛亮就是在故意抽调河东兵力,去给他自己建功立业。

孟达这个人吧……他的人品格局,也就这样了。

真的,但凡他不是这么的小心眼,自私成性,能稍微心胸开阔一点,格局能稍微高一点的话,那他也不至于落到这个地步。

这人的能力是真的不差,但性格真的局限了他的上限所在。

诸葛亮一旦调走进攻河内的汉军,就意味着张溪必须收缩防线,主动防守孟津渡北岸,北中城这个地方也可能会主动放弃掉……毕竟现在河内魏军去不去东郡支援,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