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4页(1 / 1)
('
“昔日周武伐纣,使其子弟功臣辟土封疆,实墉实壑,实亩实籍,因俗而治,如此才使得四方安定,蛮夷入朝,有周之八百年天下。”随着这几个儒生博士接连开口,越说越接近此番饮宴的核心。赵佗是听得后背夹汗。他已经彻底明白了这些人想说什么,也明白了王绾请自己前来赴宴的目的的是什么。分封!果然,随着这几位博士发表意见后。淳于越做出了总结,他双目紧盯赵佗,声音激昂道:“吾闻殷有六百年社稷,周有八百年天下,皆是外封子弟功臣,自为枝辅。”“今上贵有海内,而子弟却为匹夫之属,勋贵公卿有功者不知其数,却无尺土之封。如此做法,若将来有田常、六卿之臣,行篡逆之事,而外无辅拂,何以相救哉?”“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,非所闻也。故吾等欲向今上建言,献分封之策,请今上封诸公子及功勋诸臣,填燕辽、楚越、齐鲁等边远之地,定四方疆土,抚慰四夷,如此便可使秦祚绵长,得万世之属。”左丞相王绾待诸位博士说完之后,笑眯眯的看着赵佗。他开口道:“边地辽远,秦法难治。大庶长虽建言今上,迁六国宗族入关中,然则此举所耗甚大,费时耗力,且劳民伤财。纵使六国宗室皆入关中,但诸侯故土之子民依旧难用秦法治理,不如以分封治之,效昔日师尚父治齐,因其俗,简其礼,则无需朝廷费一金一钱,便可得四方安宁。”“且吾等所言分封之议,不仅能安国利民,更能让诸公子得享荣华,诸公卿勋臣,亦能得尺土之封,以功绩传土地于后世子孙,岂不美哉?”王绾说完之后,又补了一句,道:“吾等与辛氏、杨氏诸将,以及羌右更等有功之臣相言,众皆称赞。不知大庶长以为此议如何?”话到此处,王绾与诸位博士已经是图穷匕见。他们以分封土地的好处来诱惑赵佗,欲要让赵佗赞同他们的提议,一起向当今皇帝提议行分封之策。赵佗作为此番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功臣,一旦秦始皇真的实行分封制度,除了诸位公子之外,若要分封功臣的话,自然是少不了他赵佗的一份。封土建国,称孤道寡,传社稷于后世啊!你赵佗难道就不心动吗?王绾目光炯炯,他相信,没有人抵挡得住成为一国之君的诱惑。赵佗听得是额头冒汗,眼睛发红。他抬起头,看着主位上的王绾。我以为如何?老匹夫!乃公恨不得撕了你的嘴!第四百八十五章 :风波将起王绾目光如炬,紧盯赵佗。诸位博士的眼中饱含期待,都等待着这个皇帝最为宠信的年轻人的回应。他们很自信,相信赵佗一定会答应下来的。没看到眼前这位大庶长,已经是兴奋的脸色微红,神情有异了吗?他如今肯定心潮澎湃,激动无比。秦国一旦再启分封制度,按照三代的规矩,皇帝除了将诸位公子分封出去成为各地王侯外,赵佗这些功臣勋贵也是少不了的,凭借往日功勋,定然能裂土治国,不再是像现在秦国的侯爵虚封,只有租税却无治土治民之权。封土建邦,成为一国之君。这样大的诱惑,谁能挡的住?然而出乎他们的意料,赵佗脸上的红润很快就消失不见,他的面色重新恢复平静。赵佗直视王绾,冷声道:“丞相可还记得六年前,我在殿中对今上所说的话吗?”诸位博士都愣住了。六年前?赵佗对皇帝说了什么话?莫非和他们所说的分封有关?这些博士都是新近从诸侯故地征辟来的博学之士,对于几年前发生在秦宫大殿的事情,自然是不知情。王绾脸色一变。六年前,秦宫大殿之上。那岂不就是荆轲刺秦的时候吗?赵佗沉声道:“昔日之言,赵佗从未忘却,自当一以贯之。今日的宴会,多蒙丞相相邀,然吾身体突感不适,便先告辞了,丞相和诸君勿送。”说着,赵佗径直起身,对着主座上的王绾一拱手,转身就大步往外走出去。“大庶长,大庶长!”陪坐的王贺叫起来,连忙跟了上去,试图挽回。赵佗却不理他们,径直往屋外离去。“竖子甚为无礼!”眼见赵佗突然拂袖而走,背影消失在门外,淳于越忍不住怒斥一声。相比于淳于越的愤怒,周青臣却是看到王绾神色怪异,不由问道:“丞相,不知刚才这大庶长所言六年前发生的事情,是什么意思?他当时说过什么话?”王绾脸色阴晴不定,面对询问,却是摇了摇头。当今皇帝曾下过严令,不准任何人泄露那件事情的经过。一旦事情泄露出去,必将严惩不贷。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,世人都只知道阻止荆轲刺秦的人乃是高佗,却不知赵佗与高佗是同一人。秦法严酷,他王绾可不想以身试法。他本以为赵佗昔日所言“天下”的话,只是为了死中求活,特意讨好皇帝,为他所的事情找一个大义凛然的理由。如今赵佗的身份地位,和昔日那个刺客副使已经是截然不同。一旦劝说皇帝在大秦实行分封,在王绾看来,不仅能帮助帝国更快的稳定天下,帮助儒家达成复周公之政的目的,更能让赵佗在其中得到实际的好处。此乃一举三得也。所以他们才会想要拉拢赵佗一起建言,毕竟这位大庶长颇受皇帝宠爱,之前一句话就把李斯的杀戮齐王的提议堵了回去,只要赵佗开口,皇帝一定会多加考虑,为其裂土封疆也说不定。这也是他们邀请赵佗入伙的重要原因。哪知道最后却是这个结果。“或许此子是想维持自己当年表现出来的形象,这才不想和吾等共同建言。不过分封之事,对我秦国安定边疆甚有好处,对他赵佗也是利大于弊,他纵使面上不同意,心里应该也不会反对。多半会和王、蒙两家一样为了避嫌,而选择沉默。”王绾心中思量,他到现在还是不相信那个年轻人能拒绝封土建邦的诱惑,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啊。他转头对周青臣、淳于越等人说道:“大庶长既然不愿与吾等共同建言,那就不管了。”“如今辛氏、杨氏、司马氏,还有朝中诸位臣僚大都支持吾等建议,吾等支持者甚众,当在明日大朝会的时候,向今上建言,在天下行分封之政!”……夜色将深,李氏府中。李于兴冲冲的奔入屋中,叫道:“父亲,那赵佗被王绾请去府中赴宴了,恐怕是要跟着他们参与分封之事!”李斯此刻正坐在榻前看着简牍。帝国初立,事情繁多,他这个廷尉自然也是一天从早忙到晚,难得片刻休息。“你派人监视大庶长?”听到儿子的话语,李斯放下手中简牍,皱眉询问。李于面色一滞:“赵佗如今风头正盛,又与吾李氏有隙,我自是对他有些关注。还有那王绾,他素来与父亲不合,如今又和那群儒生四处活动,宣扬分封之事,我也对他多了些注意,所以才知道今天王绾请赵佗赴宴的事情。”“勿要再让人去做这等事情,派人监视公卿庶长,一旦事发,你可知是何罪过?另外你一孺子岂能直呼大庶长和左丞相名讳!”李斯瞪了儿子一眼,声音十分严厉。李于讪讪道:“父亲说的是。不过明日便是大朝会,大庶长既然赞同左丞相的分封之政,说不定他们会向今上建言在天下行分封制度。分封者,我法家之敌也,父亲当要小心才是。”李斯问道:“你怎么会认为大庶长赞同分封之策?”“朝中除了王氏之外,就以大庶长功勋最大,如果今上在天下实行分封,大庶长定然能得裂土之荣,为一地封君。这么大的好处,他怎么会不同意呢?”李于有些嫉妒的说着。 ', ' ') ↑返回顶部↑